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两村种菜记

本报记者 胡劲松 于珑 张亚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江苏徐州沛县河口镇有两个村,一个叫张李庄村,一个叫封皇庄村。

两个村相隔20余里,都以种植蔬菜为主业,家家户户都靠种菜致了富。

在农村,最常见的是跟风,最怕的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往往是看见别人赚了钱,自己再一头扎进去,却碰得鼻青脸肿。

而张李庄村和封皇庄村这两个村,在种菜这件事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早已学会了如何适应市场,懂得规避风险,变得游刃有余。

张李庄村有8个自然村,3747人,4756亩耕地,889农户。

封皇庄村有3个自然村,3175人,4170亩耕地,810农户。

靠种菜,两个村的年均亩收益都在15000元左右,但种菜致富的方式又有不同。

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走,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8月22日,处暑的前一天,气温仍飙到了35摄氏度。

跟随河口镇高级农艺师李金华,记者首先来到了张李庄村。

张李庄村的村支书叫王宪锋,今年52岁,肤色黝黑,李金华笑着介绍:这是远近闻名的“黑书记”。

黑有黑的原因。王宪锋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活,从选种,到种植,再到采收,能不黑嘛。

在农村,种菜的收益远远大于种粮。

但种菜是个技术活,没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没有能人的带头引导,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而王宪锋,就是那个带头种菜的能人。

说起张李庄村的种菜史,王宪锋就有说不完的话。

张李庄村村民很久之前就种菜,但纯靠个人摸索,靠天吃饭,辛苦一年也挣不到几个钱。

1980年,一名村民外出回村后,告知大家南方地区都在卡着塑料布种菜,可使菜品早上市半个月。村里的种植户纷纷效仿,买来小竹竿和塑料薄膜,自制简易的大棚种蔬菜。因为大棚能保温,蔬菜长得快,上市早,价格十分喜人。

但这种小竹竿拱棚,棚口低,面积小,进出都得弯腰低头,时间一长大家都受不了,每次收完菜,还得拆棚子、耕地,耕完重新搭棚,既费工夫又费钱。

1994年,王宪锋退伍后回了村,得知村民们被困于小竹竿拱棚,在专家的指点下,他动身前往天津静海大邱庄镇,购置了一批钢管大棚。这种大棚,高度能到两米半,宽度可达五六米,不但方便了人员进出,农机也能进出自如,一个棚子能用十几年,太划算了!

后来,县里为了推广大棚,陆续出台了帮扶政策,更加调动了村民们大棚种菜的积极性。在一次次的技术完善后,张李庄村的菜花能比其他村早收20天。

时间提前了,但菜花的品种差,吃起来绵软不脆,在市场上卖不上价,怎么办?

王宪锋自费去了福建、浙江,跑市场、问卖家、选种子。经多次查看、挑选、试种后,他将长茎、劲道、爽脆的“松雪65”“松雪85”“松雪120”等品种带回了沛县。

这几种菜花,产量多、口感好、价格高,行情好时,一棵菜能卖到几十块钱,就像一颗“金疙瘩”,村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日日守在田间地头,是王宪锋最开心的事。顶着烈日,他带着我们来到地头,半蹲下来,乐呵呵地向我们展示新破土的菜花头。这是他的“宝贝”,也是他的精神支柱。

“我们坚持特色种植,一年四季村里以种植菜花为主,绝不盲目乱种。俺们只种自己认定的品牌。”提及种菜,王宪锋的眼神中透着坚定。

“沛县的地理位置好,不南不北,菜花一年四季都能种,一年保底能种三茬,要是勤快点,四茬也没问题。”这样的种植经验,来自于王宪锋多年的摸索。

喜欢钻研,更爱动手,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技术能手和种植大户。

“咱们村啊,菜价能定全国,像内蒙古、河北、福建等地的菜价都跟着我们走。” 王宪锋说。

这样“霸气”的定价能力从何而来?重要的是实现了和国内其他产区的错峰种植。

王宪锋说,村里共有4000多亩地,一般第一茬从9月10日左右开始育苗,9月底定植,12月采收;11月1日开始冬季茬育苗,来年3月采收;2月10日第三茬育苗,6月底采收;6月底开始,村民也可以定植水果或其他作物。

现在,菜花基本定植结束,等12月就该采摘了。12月中旬,也就是“秋延迟”之时,菜价能比平时翻上两三倍。来年3月,就开始新一轮定植,6、7月份时,又一茬结束了,正好与内蒙古、福建等地种植时间完美错开。

更妙的是,就是在同一个村里,村民们种菜也不扎堆,而是根据品种的不同,从选种开始,就非常默契地错开几天,这就保证了菜花的均衡生长,轮流上市,每个人的利益都实现了最大化。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王宪锋带着我们在村里溜达了一圈,指着沿街屋顶上的喇叭,像个孩子似的兴奋地说:“一只喇叭就代表着一位农民经纪人,喇叭一响,收菜的全来了。”

“采收的时候,村里处处都是喇叭声,却一点也不觉得吵,别提多热闹了!大家忙着收菜、卖菜,附近地区的人都起个大早开着车过来采购。等到那时候,欢迎你们再来看看!”

现在,张李庄村有农民经纪人120人左右,他们一手牵着地头的生产,一手连着千变万化的市场,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间架起了一座致富金桥。

“村民们只种这一种蔬菜,我也问过他们,怕吗?大家答案很一致:不怕,因为有底气!”王宪锋为我们算了一笔账,按今年春天的价格,一亩地可收四五千斤,第一茬时一亩菜可卖1.2万元,二茬可卖5000多元,每年光是靠头两茬,就充分保障了老百姓的收入。一年下来,全村能收2000万斤蔬菜,能卖1.5亿元。

口袋鼓起来,每个家庭就拥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追求。现在,家家户户换上了新车,人们再也不用外出务工,家庭生活美满和谐,基本每户都培养出了一名大学生。

与张李庄村菜花的“一枝独秀”不同,封皇庄村种菜宛如“万花筒”。用河口镇党委书记孔涛的话说,这叫“各有高招”。

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菜花、毛豆、辣椒、玉米……可谓“一步一蔬”,菜场里常见的蔬菜皆可在此找到出处。

“我们村的村民根本闲不住,总要插空种点东西。市面上能见到的蔬菜品种,村里基本都有种植,而且长势很好。”村支书封居见边说边走到两块田地交叉处,用手拨开层层叠叠的毛豆叶子,只见一根短茎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毛豆。

这样一派“百菜园”的繁荣景象,由来已久。

上世纪80年代,封皇庄村村民大量种植的是甜瓜、韭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蔬菜生长期更短,见效更快,于是开始集体转型。

一开始,人们集中在简单的窝棚底下种菜。后来,钢架大棚技术传进村里,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全村互帮互助,搭建了近3000座大棚,成为全县大棚数量最多的一个村。

“棚子插入钢架后,宽度长度都增加了,温度湿度还可控,经济效益更高,一年能比平时多长一季,老百姓可乐意了。”提及村中情形,封居见十分自豪,“全村4000多亩菜地,基本都是大棚种植,种起地来效率高多了。”

这么多的菜,如何选择最适当的种植方式?其中门道颇深。

“除了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外,一般要根据自家劳力情况选择菜的品种。能吃苦、体力好、人口多的家庭可以多种几种蔬菜,好多村民天不亮就戴着头灯出去看菜。”封居见说。

谈到种菜技巧,封居见如数家珍:夏季可以种植番茄,两个多月结束,春季从年前开始种包菜、菜花,40多天可结束,之后接着种植茄子、辣椒、黄瓜,立秋之后第三季种白菜,11月之后种菠菜等。

丰富的品种、便利的交通,让封皇庄村无形中成了一个交易市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蔬菜流通枢纽。

“我们种菜的品种多、产量大,一亩地一年可收获1万多斤,客商在这里可以一次采购到多样的蔬菜,不用多跑路。交易市场的形成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了蔬菜的价格,让全国各地的买家和卖家都受益。每年‘下菜’的时候,大批农民经纪人前来收购,周围几十里范围内的村民都会来卖菜。今年大年初一,村里的市场依然很热闹。”封居见说,蔬菜收获时,批发商蜂拥而来,根本不愁销路,确保了每个村民都有可观的收入。

同样是种菜,一个是深耕单品,在菜花的质量上发力,一个是百花齐放,靠品种的多样性取胜,两种模式都经受了市场的检验,为村民们既抗住了风险,又多赚了钞票。

从实践中摸索,有市场的印证,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编辑:孟祥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