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靠的是基层干部能成事

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仝海米业生产的大米畅销大江南北。通讯员 胡昌辉 摄

本报记者 李宁 李臻 通讯员 魏青 胡昌辉


(相关资料图)

2月15日上午,春风送暖。走进位于261省道邱集段路边的睢宁县邱集镇仝海米业,车间里“劳累”了一夜的全自动大米生产线正在“休息”, 一包包等待“远嫁“的大米通过皮带机被送上两辆集装箱货车。

“通过皮带机输送,28吨的货车两个小时可以装满,这批大米将通过海运销往广东。”仝海米业负责人说,“今天能发3车货。”

走近看,每个包装袋上都有“仝海村”三个字。

因稻米而闻名的睢宁县邱集镇仝海村,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谁又能想到,10年前,它还是个省定经济薄弱村。

从2012年村集体收入为零,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0万元,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基层干部能成事。这是十年来仝海村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2012年前的仝海村戴着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两委”一班人也想了很多办法,种植经济作物,群众有顾虑不配合;搞泥鳅养殖,又因市场变化以失败告终。

省委驻睢宁县帮扶工作队的到来,为仝海村的发展找到了路子。

村“两委”充分配合帮扶工作队队员做好村情调研,商量发展思路。终于,在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2013年,投资200余万元的标准化养殖场建起来了,年出栏生猪10000头,每年村集体增收30万元;再建成一个养羊场,每年村集体增收5万元……仝海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帮扶工作队先后帮我们建的两处养殖场,现在每年仍能给村集体带来部分租金收入。”仝海村党总支书记朱贤君当年担任村治保主任,他对帮扶工作队的支持念念不忘。

通过帮扶工作队队员的牵线搭桥,仝海村与江阴市长江村(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建立了帮扶联系。“一趟趟去长江村沟通,用真情打动对方,也请对方品尝我们仝海村的大米。”那段时间,仝海村的“领头人”没少往江阴跑。

由于仝海村栽培的水稻品种好,且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好。2014年,长江村与仝海村签订了优质无公害大米供应合同。

成功把大米卖到江阴,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合同,仝海村“两委”成立合作社,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实施规模种植,扩大了无公害优质稻米的种植面积。

2017年7月,睢宁县和邱集镇两级农业公司投资500余万元为仝海村建设了日产30万公斤大米的加工厂,一座可存储300万公斤大米的恒温库也投入使用,帮助仝海村优质稻米实现了从产品向商品的转换。

“以前收了水稻直接卖稻谷,农民卖的是粮食,有了自己的大米加工厂,从田头到饭桌,农民卖的是商品。”朱贤君说,这个企业带动了周边十多个村子的水稻种植合作社,以前的自主式种植变成了订单式生产。

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仝海村”牌大米畅销大江南北。

富起来的仝海村又在谋划下一步发展。“今年村合作社一定要搞作物秸杆打捆,供应村里和附近的养牛厂,从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中分一杯羹。”朱贤君说。

富起来的仝海村在实现自身“造血”的同时,又在向薄弱村“输血”——

在邱集镇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强起来的仝海村与廖巷村结对帮扶,廖巷村“两委”成了仝海村的“常客”,他们经常到仝海村“跟班学习”村级财务管理、集体经济增收经验。

仝海村还在结对的高楼、倪庄等村建立了3000亩的连片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不但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带动群众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还解决了结对村农产品储存、销售等难题。

富起来的仝海村让村里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连续10年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爱心澡票;连续9年为本村当年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新生颁发奖学金,共有63名仝海学子领取;在全村装上了400多盏太阳能路灯,建起9座公厕,全面实现“村村亮、庄庄绿、户户通、厕厕洁、沟沟清、家家净、人人乐”的人居环境目标。

“邱集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通过办好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努力让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充盈。”邱集镇党委书记刘林威说。

●记者手记

从脱贫攻坚走向全面乡村振兴,每一步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发挥堡垒作用,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仝海村采访,我们看到了干部对产业强村的大胆尝试,对未来发展的思考谋划,也看到了邱集镇党委政府对仝海村发展旗帜鲜明的撑腰鼓劲。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这个地方干部的能力和作风。上级党委政府要以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有效举措,全力支持和鼓励“干部敢为”,才能涌现更多担当者、实干者,才能让干部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标签: 集体经济 订单农业 大江南北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