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是奋斗者的里程碑,镌刻着每一个江苏徐州睢宁人奋进的步伐。回望来路,“奋斗”一直是徐州睢宁最鲜明的底色。自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以来,睢宁县结合前期探索,持续优化工作思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科学编排农房改善项目,以提档、提质、提效为主线,全力打造农房改善“睢宁模式”,在乡村振兴“睢宁路径”上,留下睢宁人民逐梦前行的坚实足迹。
邱集镇新闸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五年,农房改善深入人心
为民初心与安居梦想和谐统一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寄托了农民群众心中最朴素的期待与梦想。睢宁县坚守为民初心,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立足农民群众这个关键点,把人民同意不同意、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尺,坚持做到组织领导、资金筹集、政策落实、兜底保障“四个到位”,制定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及规范农房建设实施意见等,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价格优惠、共有产权、低息贷款等支持保障措施,确保所有困难群众“搬得进”“住得好”。同时,在农房改善过程中加强宣传引导,主动送政策上门、送图纸上门,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农房改善的本意初衷,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的思路,真正实现了农民群众从“要我搬”到“我要搬”的转变。
这五年,传统现代交相辉映
村落保护与农房改善共融共赢
农房改善,改变的是人居环境,不变的是乡愁情怀。睢宁县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新型社区建设融合互促的新路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鼓励和提倡农村危房和老旧农房实施加固改造和翻建插建,在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历史记忆、乡风民俗、生活习俗和时代元素,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苏北民居风貌,突出原有村庄的自然肌理和巷道肌理,最大限度保留古树、水塘、碑石等乡村印记,充分留住每个人记忆里的那份乡愁。在充分考虑村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满足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基础上,睢宁县融合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编制《农房设计施工图汇编》,设计20款房型,免费向镇村发放,并通过网站、公众号等供广大村民、建筑工匠和施工企业免费下载、参考使用,实现建筑风貌和居住适用的有机平衡。
姚集镇陈井村。
这五年,项目实践遍地开花
示范引领与特色创建齐头并进
农房改善,不仅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子,更要住上好房子。睢宁县通过开展“干部实战小讲堂”、城乡建设业务知识培训班、乡村建筑工匠培训班等多期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管理人员和工匠技术水平。强化日常监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监管队伍,定期对全县农房改善项目开展质量安全检查,同时邀请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群众代表,对项目设计、招投标和施工建设等环节全程跟踪监督,项目“质量关”得到充分保障。一大批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新型社区在睢宁陆续建成,形成了向镇区集中的“双沟模式”、向规划居住点集中的“高党模式”、旧村改造的“鲤鱼山模式”和翻建插建的“土山模式”。湖畔槐园等多个村相继入选国家和省市试点村、示范村,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放眼可见、触手可及”。
这五年,基础设施提质提效
美丽乡村与幸福生活共同绘就
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一直是睢宁农房改善工作的目标。在公共服务设施上,统筹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公厕、活动场所、农民大舞台等;在市政配套上,统筹建设道路、路网、供电、通讯、给排水、沼气站等;在文教体设施配套上,按照省级标准建设社区幼儿园、卫生室、数字化图书馆等;在养老设施配套上,建设现代化综合养老中心,让“五保户”免费入住,有效提升了群众幸福感。智慧乡村管理、微动力污水处理和智慧图书系统等八大模式在全县复制推广,魏集沼气综合利用系统在全省推广,农房改善改出了农村生活新高度。
这五年,美好家园焕发生机
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
农房改善,改变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小康印记。睢宁县始终坚持以强村富民为根本,精心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将产业发展与农房改善同步推进、产业布局与项目布局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让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深化四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一村一品”,构建“一镇一业”,培育淘宝镇村……一项项实在的成果,折射着乡村发展的速度,更彰显了乡村振兴的深度,农民美好的生活,也正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睢宁锚定“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把“让农民群众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乡村生活”的锦绣图景变成了可知可感的美好现实,五年累计实施省定农房改善项目63个,超过10万人入住新居,建成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3个,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1个、省级传统村落名录3个、省级农房改善示范创建项目2个。
非凡五年,步履不停,以奋斗为笔,睢宁写就了乡村振兴精彩的一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睢宁将踏着时代的铿锵鼓点,乘势而上,接续奋斗,续写乡村振兴新的篇章。
记者 李宁 李臻 通讯员 周文清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