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江苏徐州:能人“归巢”,绘制产业赋能下的“共富密码”

本报记者 林雪王海春李臻 通讯员 王迎迎


(相关资料图)

一个能人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也可以带富一方群众。一直以来,江苏徐州注重人才培养,大力支持返乡人才创业,并通过“返乡能人”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道路。

能人“归巢”乡村变样

能人返乡,兴村有道。在江苏徐州邳州市港上镇十房村新建的轻钢龙骨加工厂——江苏省润港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党支部书记杜学富正在车间里仔细地检查着刚刚生产出来的轻钢龙骨,满意地点点头。

今年58岁的杜学富是港上镇能人返乡创业的一个典型。2019年年底,在外地兴办企业的杜学富,受镇党委、政府的邀请回乡创业,担任十房村党支部书记。

杜学富领着记者参观生产车间,他指着生产线说:“这些生产线都是全自动的,原材料进去,无需人工,轻钢龙骨就压轧好了,质量经得起考验。如果一切顺利,预计年产值在3500万元左右,可年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

不大的轻钢龙骨加工厂点燃了十房村产业发展的新希望。杜学富表示,做强村集体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返乡能人,致富有望。

在运河街道后马庄村西瓜种植大棚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瓜田里查看西瓜长势的王新保。

过去,王新保在上海务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西瓜种植,他便用两年的时间学习。2011年,王新保开始自己种植。“大棚西瓜种植主要靠打理,授粉、除草、掐尖打杈……每天都要盯着,只有用心管理才能结出好瓜。”靠着西瓜种植,王新保实现了增收致富。

几年间,王新保先后在上海、盐城种植西瓜。去年年初,王新保在村里的动员下,回到家乡试种西瓜。他种植的西瓜采用绿色、无公害的管理方法,口感清甜、多汁爽口,受到消费者喜爱。

“去年一亩地收入8000多元,今年西瓜行情好,预计一亩地收入过万元。”王新保说。

后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永说:“我们跟他共同合作,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初次种了40亩西瓜。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带动30多名村民务工。”

近年来,邳州一直在能人返乡创业上求突破。成立流动党员综合党委,打造“银杏家天下——党旗引领·‘杏’绘邳州”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品牌,积极为返乡能人搭建平台,推动他们进入村“两委”带头致富、带民致富。目前,邳州市共有583名能人返乡创业,其中有62名致富能人返乡任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通过一个能人带动一方发展。”邳州市委组织部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贾华亮表示,下一步,邳州市将以关键少数辐射带动重要多数,推动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血液和新动能。

做活“美丽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8月14日,在新沂市时集镇木槿花种植基地,繁花盛开,芬芳四溢。小小的木槿花不仅让时集镇秀色可餐,也让美丽产业“槿”上添花。经过深度挖掘之后,木槿花摇身变成能吃能喝能护肤的产品,实现种、产、销融合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花”。

基地内,负责人黄金花正忙着查看花的长势,指导工人采摘。出生于1965年的黄金花告诉记者,她1995年开始“花艺创业”,在宿迁市沭阳县创办苏北第一家干花生产基地,产品曾获江苏省特色旅游产品,生产基地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基地,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金花发现一套主要成分是木槿花的化妆品竟然卖到3000多元。“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于是,黄金花多次外出考察,详细了解木槿花的生长条件和种植技术。2018年11月,她决定返乡创业,成立徐州木槿花科技有限公司。

2019年,黄金花在时集镇承包了200亩土地,栽下30万株木槿花。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在时集镇打造了2000亩木槿生态花园,并建成15000平方米加工车间,从事木槿花种植及系列产品开发。现有“木槿花茶”“木槿花饼”“生态饮用水”以及纯天然的木槿花补水液、面膜、洁面乳、柔肤水等10个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同步推出,年产值达5000万元。

“自己富不是富,带动家乡老百姓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这也是我的梦想。”黄金花说。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组织形式,引导村民发展特色木槿花种植,促进产业深加工发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在黄金花的带动下,周边合作社农户种植木槿花1200亩,带动当地就业600多人。其个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妇联“巾帼创业先锋”、徐州市“先进工作者”、新沂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传承非遗文化助力家乡发展

“面塑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手工技巧和耐心,同时对色彩的搭配、事物的结构、艺术知识等都需要了解,才能做出好的作品……”8月14日下午,在睢宁县姚集镇陈井村陈井面塑工作室,刘振苏正在悉心指导几位村民制作面塑。橱窗内,各式精美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妙趣盎然。

“我跟刘老师学面塑一年多了,一天能制作近20个面塑玩具,挣100多元。”村民潘修华一边做着手中的面塑一边对记者说。

2020年10月,在姚集镇“三乡工程”项目号召下,刘振苏放弃在天津的高薪工作,带着自己日趋成熟的面塑技艺回到家乡,创办了陈井面塑工作室。

“回乡创业在传承面塑非遗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部分陈井村村民就业,还为一些残疾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我想以此为家乡的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在刘振苏的带动下,陈井村已有150余人从事面塑制作,多为在家留守的妇女和老年人,能为他们带来一个月2000多元的收入。

“我们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双线零售,即线上直播和线下景区、商场售卖相结合,效果非常好。”刘振苏介绍,通过短视频、开直播、做定制手办,还同不少国外客户线上接洽,生意越来越红火,2022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除此之外,刘振苏还举办300余场免费培训班,让更多人走近面塑、了解面塑、学习面塑、推广面塑,通过面塑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姚集镇政府的邀请下,刘振苏在姚集镇第二小学成立“面塑名师工作室”,把面塑课程

入学校社团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今后我将继续把面塑文化发扬光大,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刘振苏说。

编辑:孟祥

标签: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