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肥了土地 富了口袋 世界通讯

秸秆粉碎还田。通讯员 王冉冉 摄

本报记者 陈小凡 通讯员 王冉冉


(相关资料图)

过去,每年夏收产生的大量秸秆因无处安放让人头痛不已。如今,随着新沂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推进,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生产补贴与农机补贴力度持续加大,新沂不断引导涉农企业和合作社使用新技术、新装备,逐步完备现有秸秆收储运体系,构建了一条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秸秆生态循环链。

今年,墨河街道马场村大力推行机械化收割,并实现秸秆粉碎还田,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张志向是村里的种植大户,他表示,秸秆粉碎还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焚烧”模式,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最后受益的还是老百姓,“以前秸秆还田需要20人左右才能完成,全程机械化后,从种植到还田结束只需五六名人工,既节约了人力成本,土地效益也大大提高了。”

秸秆还田“变废为宝”,最大的“功臣”还是秸秆还田的再利用。当前,墨河街道共种有2万余亩小麦,从小麦收割开始,秸秆回收工作也陆续开始。墨河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工作人员邵向伟说:“有70%是秸秆还田,30%秸秆离田,秸秆粉碎后放在地里有助于后期增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节约增效。”

作为苏北粮食的主产区,一直以来,新沂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不断推进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实施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还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如今,一根根秸秆在新沂已经开启了“逆袭”之路。同样,在马陵山镇黄甲村的麦田里,到处都能看到小麦秸秆“还田”“离田”的繁忙景象。

秋之丰农业发展合作社负责人王磊说:“我们每天大约能完成6000余亩地的秸秆离田作业,公司采购机器为老百姓免费打捆秸秆离田,秸秆经过打捆后被运输到我们加工企业,经过二次加工,最终用于畜牧业养殖、制作餐具和生物发电等。”

从拒绝还田,到愿意秸秆还田,农民算的是成本账、增收账和生态账。截至目前,马陵山镇通过组织秸秆打包企业有序离田、引导农户自行离田和组织养殖大户饲料化离田的方式已处理秸秆1.5万亩,其中由秋之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主体打包离田1.1万亩,养殖大户饲料化离田0.2万亩,全镇离田任务完成率达100%。

“今年,我们镇里实行秸秆还田、生态犁耕深翻及秸秆离田。”马陵山镇副镇长刘旭表示,“其中秸秆离田后,我们全部进行了饲料化回收、秸秆燃料化及造纸利用,一亩地补贴20元,目前,全镇共有2.35万多亩秸秆得到了有效回收利用。”

昔日的“生态包袱”如今变成了“绿色财富”,也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为进一步提高小麦秸秆利用率,新沂成立了10家收储企业,建设14处麦秸收储中心,组织协调打捆机、搂草机、抓草机等90多台和180多辆运输车,大大方便了农户整理土地、提升肥力、增产增收。据统计,今年的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超过96%,秸秆还田率超过80%,基本形成了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燃料化稳步推进,基料化、原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