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珑 张亚轩 通讯员 梁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至”将至,雨水增多,土地松软,清脆欢快的蝉鸣声再度响起。连日来,沛县鹿楼镇林下套种的5万余亩金蝉陆续收获上市,养殖户们着实感受到林下养殖金蝉走出了致富好路子。
6月15日晚上9时40分许,大沙河畔的大片榆树和柳树林里,村民和各路游客们三五成群,各自拿着手电筒和水桶,来来回回忙着收获金蝉。对于当地村民来说,麦收农忙刚刚结束,树林里的新农忙接力拉开序幕,将持续到7月底。
“亲们,今晚‘猴子’出窝比昨天晚了大约20分钟,男女老少忙完麦收都闲不住,大家齐上阵,俺们在大沙河畔榆树林里等你一起乐呵乐呵。”鹿楼镇“金蝉哥”金蝉种苗孵化基地的800亩榆树林里人气爆棚,基地负责人王曼打开手机直播,兴奋地向蝉迷们报告行情信息。
“说是摸‘猴子’,不如说是看‘猴子跳水’,‘猴子’在夜晚出土后顺着树干往上爬,遇到一米高处的胶布受阻后会顺着‘捉蝉器’继续爬,然后一个个掉进盛着水的杯子里,它们泡进水里就不会脱壳。”王曼介绍起她家基地刚投入使用的“捉蝉器”。
“最近的雨水天气多一些,泥土温度低,金蝉出窝比去年晚了10天。”“5月30日夜里,我和伙伴们守在树林里迎接到第一批出窝的‘猴子’们,当晚3万多只‘猴子’就被上门的客商‘抢走啦’,第二天一早他们卖出了1.8元/只的价格。”“再过一周,‘猴子’们将大批量出窝,价格自然会降下来,今早的价格是1.3元/只。”王曼在直播中向“蝉迷”们解答。
“李老板,我家俩娃摸了3577只‘猴子’,全部给你留着呢,给个好价钱呗。”村民宋女士带孩子在自家树林里收获颇丰,孩子们将“猴子”细心地按个分开,她高兴地打电话催促商贩尽快来拿货。她说,她家养殖了10亩多金蝉,正式出土的有8亩多,已全部被当地生意人收购,且供不应求。按照今年正常的市场价格,金蝉亩产效益达10000余元。
金蝉,沛县人又叫它“嗲喽龟”或“知了猴”,正是大家口中的“猴子”,它不仅是传统药膳上品,也是一味常用中药材,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早有食用金蝉的习惯。每年6月中下旬为金蝉出土季节,当地农村傍晚的田间地头尤其是树林里,便活跃着成群结队的摸“猴”大军。庞大的市场需求,抬高了金蝉的价格,一些嗅到商机的“能人”开始探索人工林下养金蝉。林下养金蝉如今正在沛县“走红”,成为一项新的富民产业。
几年前,姬庄村村民姬传西开办沙土窝金蝉养殖合作社,承包林地200余亩,种植竹柳套种金蝉,目前每晚能捉3万多只。
“今晚,我和家人捉了有2万只,一只售价1.3元。现在像我们种植大户不用去市场上去卖,村委会提前帮助联系收购商定点在我家园子里收购。”姬庄村村民刘黎明是一名赤脚医生,去年起他搞兼职承包了60亩林地,种植柳树套种金蝉。他说,去年冬季柳树经过修剪,地里阳光照射充沛,地温高于其它林地,所以他家的金蝉比别处的出窝时间早几天。
“每年在五六月份种下新的金蝉卵子,六七月份收获前几年种下的金蝉,收获金蝉一般能持续40天左右。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今年的2000万枝待孵化金蝉卵枝条已经提前预售完了,我爸这几天一直在登门指导种植。”王曼告诉记者,孵化好的带卵枝条在五六月一把把地挂在树上或者放置在树下沙土地上,喷水湿润后金蝉幼苗就从卵枝中爬出来钻进沙土地里,在地下培育两年后,金蝉会钻出地面。
近年来,沛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发展金蝉养殖,建立了黑蚱(蜕变前为金蝉)野生抚育协作研究基地,开展林地选择、采集卵枝、保存卵枝、孵化卵枝、殖种、林间管理和蝉蜕采收等研究,并进行规范化集中推广试验。
鹿楼镇党委、镇政府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农民养金蝉。鹿楼镇目前已发展林下规模套养金蝉面积5万余亩,成立金蝉种植专业合作社30多家,种苗孵化、技术服务、金蝉收购及销售的产业链已具规模。
近日,2023年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暨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上,沛县林业局组织国有公益林场积极参展,其中金蝉和羊肚菌两项林下产品荣获2023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杭州站)金奖,极大地提高了沛县林产品的影响力。“目前,我们正在积极为金蝉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及道地药材原产地,进一步提高沛县金蝉知名度和影响力。”鹿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海啸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