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文化软实力成为徐州旅游硬支撑

本报记者 张瑾

拥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的徐州,积淀下富有地方特色的璀璨文化,成为徐州厚重的“软实力”,亦成为当代徐州旅游的“硬支撑”。


(相关资料图)

从寒冬进入暖春,面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快速释放,徐州旅游部门深耕市场,高质量打造“国潮汉风”“快哉徐州”文旅品牌,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激发消费活力。

据智慧文旅平台数据,一季度徐州市重点景区客流量778.67万人次,全市重点景区旅游收入32.7亿元,其中3月份的客流量为266.19万人次,旅游收入10.99亿元,与去年相比大幅增长。

系统化挖掘与创新性传承,文化加持下的徐州旅游,正在释放更多精彩。

徐州饮食 源远流长

五一旅游黄金周之前,一场“逛吃逛吃”的“爆款大餐”——徐州味·旅游季系列文旅活动,将于4月28日火热启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旨在让游人在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中,深度感知徐州。

追根溯源,中国最会吃的,非彭祖莫属。彭祖献羹尧帝,用一碗野鸡汤实现人生逆袭,用鱼羊美食让“鲜”味恒久绵长。厨行奉彭祖为烹饪鼻祖。

彭祖封国“彭城”是徐州的别称,也是徐州悠久美食史的印记。彭祖的饮食养生智慧+大汉气度的海纳百川,在徐州孕育出可南可北、可甜可咸的饮食文化。

近日的“烧烤热”,带火了刻有烧烤画面的徐州汉画像石。人们在博物馆里观看汉画像石,辨认画面中的情节,倾听石头上的故事,让原本冰冷的石头有了人间的烟火。“这为徐州烧烤赋予了文化的标签和光环。”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钊说。

国潮汉风 连接世界

得益于汉代发祥地的优势,徐州的汉文化为当下旅游提供了充分的资源,让汉服、汉舞、汉乐、汉餐,纷纷复活、出圈。

向世界讲述徐州故事。上周,徐州博物馆官网英文版全新改版上线,网页设计典雅,内容丰富翔实,手机版的中英文网站也同期上线。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说,“作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我们始终致力于建好城市客厅、讲好徐州故事、传播徐州声音。”

让国宝更“潮”更有趣。近年来,徐州博物馆创新谱写汉风新韵,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今春推出最新AR沉浸式观展方式,让观众不仅能看、能听,更能够通过语音指令、视觉识别与文物进行交互。

邳州博物馆、沛县博物馆、睢宁县博物馆、丰县博物馆……守正中创新,不断拉近馆藏文物与当代人的距离,徐州的国宝文物在本市以及国内外的展览中,为徐州代言、为旅游引流。

苏诗遗韵 风华再现

云龙山下,泛舟湖上,乘船赏景,悠游画中。三月底,由徐州文旅集团推出的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以一场“东方美学盛宴”,倾倒一城“苏粉”。

苏轼在徐州两年,抗洪、冶铁、劝农耕桑,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历经千年,云龙山水仍然保留着数十处苏轼遗迹。打响苏轼品牌,做强苏公文章,徐州一直为之努力。

将“苏徐州”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文豪苏轼需要文艺地述说。

历时70分钟的《彭城风华》,沿着云龙湖东湖3.3公里的航线,打造了一幅活化的宋风彭城繁华图,让观众跟随苏轼的步伐徜徉在诗情画意的长卷里,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水上行浸式体验。

“夜游云龙湖,光影会苏轼。《彭城风华》通过苏轼的视角解读徐州,让市民和游客看到徐州不仅有楚韵汉风的豪放,还有宋风雅韵的细腻。”这一“国潮汉风·夜彭城”文旅新名片的问世,让各地游客改变了以往对徐州粗犷的刻板印象。

非遗创新 释放精彩

从元旦到春节到“二月二龙抬头”,徐州香包、剪纸、糖画等项目的非遗传承人“忙翻了”。

“快来跟我学个手艺吧。”首届徐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张敏说,“最好的投资,就是那种别人拿不走的东西,比方说,非遗特长。”

近年来,非遗活动在徐州大热。每到中华传统节假日,拥有多种非遗技艺的张敏一天要赶数场活动。

非遗带着古老的民间智慧,经过时间的洗涤和当代传承人的创新,让传统文化之美回归时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如今,徐州各大景区的非遗展示展销已成为旅游中一道独特的风景。非遗是旅游的优质资源,旅游是传播非遗的重要渠道,在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单位窑湾古镇,诸多的徐州非遗体验让游客流连忘返。结合当代审美的徐州非遗产品,给各地游客带去更多惊喜。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