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俊峰
(资料图)
徐州市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整治,已经实现了采煤沉陷区耕地保护、土地复垦、景观重塑、生态修复等目标。以“综合整治”为核心,采煤沉陷区通过湖泊、湿地、岛屿的组合,形成层次丰富、景观丰富、植被丰富的生态湿地空间,构建了以“山为骨、水为脉、林为表、田为魂、湖为心”的生态安全体系。
煤炭资源虽然“走了”,但更多的“碳”回来了。
煤炭开采过程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碳汇储量,对区域农田植被碳库储量的影响属于“失碳效应”。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可通过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湿地规划等措施提高矿区的碳汇能力,增加碳储量。
人工湿地成为徐州采煤沉陷区治理最有代表性的生态产品,如徐州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湿地等成功案例。当前采煤沉陷区的生态修复,除了通过工程措施实现矿区土地利用、景观及社会价值外,还实现了生态空间优化、生态价值提升和碳汇效果显著。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的重要碳库,具有显著的固碳能力。徐州市采煤形成的大量沉陷区,已经建成为稳定的生态景观湿地,在区域的生态固碳、碳排放权拓展、碳中和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采煤沉陷湿地的固碳途径,主要通过湿地植物和湿地水域微生物等的光合作用来实现。湿地固碳实际由湿地基质碳汇、湿地植物碳汇和湿地水体碳汇这三部分组成。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应的土壤、水文、植被特征,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水平最高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为全球及区域环境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且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CO2等温室气体的固定和释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们应充分认识采煤沉陷区的碳储量变化、碳汇增加的途径,以构建采煤沉陷区生态碳汇功能体系为目标开展生态修复,充分考虑土壤、植被和湿地水域三大生态碳汇主体,形成综合效益的联动效应。
作为绿色碳汇,采煤沉陷湿地的碳汇功能必将为区域碳中和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目前,我们的科研团队针对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湿地等采煤沉陷区空间有机碳分布特征和碳汇增量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将一步步展现出采煤沉陷区强大的固碳效益。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教授、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副院长
■整理 本报记者 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