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臻 通讯员 赵鹏 摄
(资料图片)
初春的田野上还弥漫着薄雾,金益行就来到了江苏徐州睢宁县李集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子——李潘圩村。他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已经在李潘圩村待15个月了。
在这个距离县城36公里的徐州睢宁县最西南角,记者跟金益行边走边聊,听他讲述驻村的经历。
2021年11月,受江苏省卫健委卫生监督所委派,90后金益行来到李潘圩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的李潘圩村被定性为党组织软弱涣散村。
“初到李潘圩村时,作为南方人的我甚至都听不太懂当地人讲话,而且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于是我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进行走访,了解到村子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地理位置偏僻、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增收困难等情况。”金益行对记者说,“原因就出在基层党组织涣散上,出在信息闭塞上。”
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的交流沟通,金益行从加强党建入手,牵头开设了村级微信公众号“李潘圩村情通”,由村“两委”年轻同志参与运营管理,面向全村党员及群众推送村务公开、党建信息,提升村“两委”工作透明度,激发村党员队伍活力。
为加强基层治理,金益行还联系到自己的朋友帮忙,建成并上线了李潘圩村微网格电子信息平台,以可视化卫星地图的形式将全村划分为8个微网格,方便进行线上统计和管理,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以数字化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这个微网格电子信息平台非常方便,区域划分精细到每家每户,让村民信息更加详细、精准,还能一键导出网格数据,很大程度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李潘圩村专职网格员王瑜敏对记者说。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而李潘圩村受制于交通不便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引入工厂并不现实。“我们发展产业还是要朝农业方面多想想办法,尽快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金益行和村“两委”认真谋划,“量体裁衣”促进发展。
李潘圩村的老濉河边,有大片的河滩荒废地,2021年底,金益行和村“两委”开始带领乡亲们种植芍药,“芍药花根部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种植芍药不仅能扮靓村庄,还能增加村民收入。”金益行告诉记者,“芍药根4年一轮收获,亩产值可达到1万元左右,目前村里在河滩地集中种植约40亩,群众在房前屋后的闲置用地种植100余亩。”
“李潘圩村虽背靠老濉河,但因地势高,全村4000多亩农田几乎全是旱田,经济效益低下。”金益行通过走访调研、实地论证,形成了《李潘圩村农田水利提档升级调研报告》,在李集镇政府的协助下递交睢宁县水务局,最终获批新建1座泵站、重修1座泵站以提档升级农田水利建设标准,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将低产旱田改为高产水田,全面推广优质水稻种植。“该项目今年4月建成后,村内可改建高产水田800亩,惠及村民和种植大户,每亩预计增收600元。”
2022年8月,在金益行和村“两委”的努力争取下,李集镇第一个秸秆收储中心落地李潘圩村李东组。“秸秆收储中心占地4000余平方米,今年4月建成后将交给李潘圩村农作经济合作社运营,承担周边乡镇秸秆收储工作,每年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左右。”金益行高兴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金益行对李潘圩村的未来发展信心满满:“今年4月的两项工程完工后,将进一步激发李潘圩村的‘造血’能力,2023年,李潘圩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