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
为政之道,民生为要。近年来,“就业优先”不仅是宏观政策的鲜明导向,更是兜住民生底线、稳住发展大局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我市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以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各项措施,持续加大重点群体帮扶和就业服务力度,积极举办各类专项活动促进就业创业,持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行动,优化提升中国徐州创新创业大赛,持续打响“创响彭城”品牌,建设淮海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创业之城。
就业稳则人心定、家庭和、社会稳。我市干部群众和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积极做好就业服务、兜底保障工作、扶持创业等工作展开探讨。
(相关资料图)
努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访市政协委员、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王兴博
多措并举让劳动者能就业、好就业,是稳住基本民生的前提,创造条件让劳动者就好业、高质量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要求。市政协委员、市人社局就业促进处处长王兴博说,2022年,徐州人社部门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全面落实稳就业、惠民生各项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措施,持续加大重点群体帮扶力度,积极抓好各项就业服务,努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就业8.5万人。
王兴博说,一年来,我市不断释放惠企政策红利,最高标准、最快速度、最优服务、免申即享式全省率先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73亿元,办理困难企业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费1.08亿元,累计发放“富民创业贷”38亿元、“稳岗贷”13.61亿元、“苏岗贷”7.22亿元。
2022年,也是我市稳步推进重点群体就业的关键之年。高质量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调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开发就业见习岗位2.65万个,组织参加就业见习4204人,帮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9万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630个。
提到就业招聘服务时,王兴博说,一年来,我市创新打造现场招聘、网络招聘、直播招聘“三位一体”的求职招聘对接服务平台,累计举办线下线上招聘会764场次,参与企业1.68万家次,提供岗位需求28.42万岗次,达成就业意向6.25万人次。
此外,我市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落实支持大学生等七大群体创业政策举措,成功举办徐州市“创响彭城”创业创新大赛,支持成功自主创业4.8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0.4万人,富民创业担保贷款工作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职业技能培训扎实开展。确定发布我市58个紧缺型职业(工种),全省首创出台《徐州市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工种)和补贴标准目录》,实行阶梯性补贴标准。
本报记者 郑玉倩
开办企业至简至优 营造创业就业良好生态
——访市政务办审批一处副处长丁玉洁
激发市场活力,带动创业就业,2022年,市政务办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打造开办企业至简城市,提供政务服务至优环境,推进实现开办企业“全程网上办、全量半天结、全面零收费”,通过保市场主体实现稳创业、稳就业,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市政务办审批一处副处长丁玉洁说,一年来,通过一网通办加部门协作,推进全程网上办,启用新版企业开办“全链通”系统,整合审批、公安、税务、人社、公积金、银行六部门业务,将执照签发、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银行预约账号六大事项串联办理升级为同步并联办理,部门协作配合将开办企业涉及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减材料60%、减环节70%、减跑动80%以上。
丁玉洁告诉记者,除了网上办,他们还通过政务代办加地方标准,推进全量半天结。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开办企业专区,配备专业政务代办人员,为企业提供精准帮办服务,提高整体政务服务效能。创新编制全国领先的开办企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对徐开办企业涉及的软、硬件配置进行标准化规范,实现开办企业全方位标准办理。2022年,徐州市3.9万户企业实现累计0.5个工作日办结开办企业所有事项,占同期新开办企业的99.71%。
此外,政府购买加免费申领,推进全面零收费,也极大降低了企业办事成本。我市取消全部开办企业行政收费事项,公章刻制费用纳入财政经费预算,实现开办企业公章刻制全免费。企业可免费申领税务Ukey,政务专递免费邮寄证照,足不出户坐等证照快递上门。2022年累计为3.9万户企业减免超1000万元。
本报记者 闫琦
只要用心努力,徐州不会辜负你
——访徐州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卞凯
徐州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本土成长、致力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领域的企业,总经理卞凯说,公司自2016年3月成立以来,7年里,先后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证企业、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等称号,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公司取得各类证书及软件著作权近50项,2021年年产值就已过亿元。
“只要用心努力,徐州不会辜负你。”这是卞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产值从20万元到上亿元,企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徐州构建全域化创新创业空间、全周期服务体系的生动样本,更是以创新创业释放发展动能的标杆与缩影。
目前,卞凯的公司已成为以分析化学、光电子技术、精密机械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学科组成的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COD水质在线分析仪、氨氮水质在线分析仪、总磷水质在线分析仪、总氮水质在线分析仪、环保数据采集仪等产品,均通过了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性能检测并取得环保产品认证证书,仪器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仪器的准确度、稳定性均排在行业前列。
在外地求学的卞凯之所以学成后选择回家乡创业,就是看重徐州优厚的创业环境。回想起在大创园创业的经历,他记忆犹新,他说我市出台了全方位的优惠扶持政策,包括提供创业场地、创业培训、减免房租、报销社保、交通补贴、项目补贴、资金奖励、专业指导等,对小微企业帮助很大。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也比较高、流程比较顺畅。
面对未来,卞凯也充满期待。他表示,广和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将继续扩大规模,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让拥有“老工业基地”称号的家乡徐州,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环境更美好。
本报记者 郑玉倩
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供全要素保障
——访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任明伟
如何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支持,是市委组织部人才处一直以来积极推动的一件大事。该处处长任明伟说,2022年,我市高质量持续举办淮海人才峰会,打造区域高水平人才对接平台。创新举办徐州市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招聘系列活动,赴全国重点高校招引一批“名校优生”。精心组织中国徐州创新创业大赛,赴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举办城市赛,更好地发挥了以赛引才作用。
任明伟表示,做好新时代工作,徐州将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强市建设,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人才工作品牌,努力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充分展示徐州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决心和诚意。
首先,完善的政策体系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的必要条件。加强政策集成整合,以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意见为统领,制定一揽子配套实施细则,编制人才政策一本通,着力打造有逻辑、有层次、分类好的人才政策体系,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人才政策保障。
其次,我市注重强化双创支持,聚焦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吸引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产业强市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以省市人才工程评选为抓手,遴选资助一批优质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发动龙头企业组建一批人才攻关联合体,合力攻关卡脖子难题。
再次,徐州不断完善服务保障,积极打造“线上+线下”人才服务综合体,开发“徐州人才码”,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人才服务事项“线上一码集成、线下一站办理”。筹建专业服务队伍,提升创业金融伙伴计划,常态化开展人才金融对接会、创新创业培训辅导,为领军人才、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提供“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郑玉倩
以高质量就业助推睢宁高质量发展
——访市人大代表,睢宁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劳动就业处主任王武军
坚决扛起“稳就业、保民生”重大政治责任,市人大代表,睢宁县人社局党组成员、劳动就业处主任王武军说,2022年,睢宁县人社局聚焦产业发展和劳动力需求,全力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全面落实援企稳岗纾困政策,不断推动全县就业工作提质增效。打造“就业·企航港”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培训、求职、稳岗、提升”全链条、全周期就业服务新机制,全年帮助868家企业吸纳就业10048人次。建立“就在睢宁”精准服务平台,采集适龄劳动力信息22.2万人,吸引返乡就业3462人。加强重点工业企业用工需求监测,建立月报机制,协助相关企业用工2509人次。逐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效,同步做好训后跟踪指导,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999人次。推动助企纾困政策免申即领、直达快享,全年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148.39万元、富民创业贷6.98亿元、苏岗贷和稳岗贷1.65亿元。助推空港开发区航空产业园创建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李集饰品产业园建成省级劳务品牌。
王武军表示,下一步,将抓紧抓牢“就业优先”,按照“围绕产业抓、跟着项目走、紧贴需求做”工作思路,精准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进一步拓展覆盖镇村的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和求职者供需精准对接。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面推动政企校共建,积极组织顶岗实习、新型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多元化技能培育模式,为企业持续输送各类技能人才。全力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全面升级“就在睢宁”服务品牌,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一人一策”精准帮扶,用有温度的就业服务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王武军还建议进一步完善引才激励政策,营造“筑巢引凤”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企业稳就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构建良好劳动环境,增强员工文化认同,以稳住岗位来稳定人心、稳住预期。
本报记者 郑玉倩
让家政服务“激活”农村富余劳动力
——访市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刘景全
如何推动农民就业、创业致富一直是市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刘景全思考的问题。刘景全说,受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三孩生育政策实施等因素影响,“一老一小”需要照顾成为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面临的问题。他们迫切希望通过雇佣家政人员减轻赡养压力和家务负担。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城市家政业还有很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农村则面临着剩余劳动力待转移、就业、创业的压力。
刘景全认为,从供给看,不少偏僻的乡村由于交通不便,农村劳动力生活闭塞,对外界生活不太了解,“出不来、留不住、干不好”是突出问题;从需求看,有需求的市民也感叹找家政服务员难,找合适的更难,“找不着、找不起、找不好”是痛点堵点。但是我市家政服务业大多数从业人员来自农村地区,可见其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未来的家政市场规模潜力巨大,家政人员需求将持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家政服务需求的风口,无论对行业发展还是带动农村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刘景全建议,需要加强乡村的动员引导,做好本地信息发布和政策宣传讲解,完善家政服务供需双方的对接,强化对农村重点人群的帮扶,帮助有意愿从事家政服务的劳动力顺利外出就业。同时,建立家政劳务输出基地,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情感陪护、人文关怀等暖心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农村劳动力愿意出来、放心出来。
本报记者 蔡思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