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还在书写

徐工汽车车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本报记者 吴云


(相关资料图)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徐报集团开展了“四百行动(走百村、进百企、入百户、访百人)”,数十位记者跋山涉水、披星戴月,调查走访数百个乡村、企业、家庭和普通劳动者,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展现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百村,共话乡村振兴

近日,铜山区利国镇西李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这个背依凤凰山、面朝微山湖的小村庄,村内的石头部落是江苏省三星级景点,不少游客慕名前往。

乡村旅游、养殖、电商产业已成为西李村发展的“三驾马车”:凤凰山脚下,一片片原先的鱼塘种上了2000亩的鸡头米,采取绿色种植的方式,不施化肥,不影响微山湖水质;60余户村民开设网店,460余人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产品销往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多个国家。

西李村党委书记胡永平说,未来的西李村,将会继续把“留住乡愁”作为发展的根系,在保护传统中发展,在发展中弘扬传统,走好乡村振兴路。

乡村振兴,体现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上。徐州工业园区白集村,紫色的灵芝撑开了村集体的“增收伞”——年收入达200万元,铺就了村民的致富路;邳州市议堂镇议堂村通过“乾坤大挪移”对土地统一管理,化零为整大大提高利用率、产业化程度,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睢宁县岚山镇土山村污水汪塘变身“七星连珠”景观,新沂市瓦窑镇柳集村围绕“柳”主题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沛县安国镇苇元村从苇子洼地变得绿树掩映……徐报记者的笔下,美丽乡村如诗如画。

乡村振兴,农民更加富裕富足。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民刘豹,依靠微山湖的优势和北村的旅游资源,养殖螃蟹一季收入就达20万元;睢宁县李集镇柳圩村村民王志强承包村里的葡萄园,从“破烂王”变成了“葡萄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徐报记者走访一批批乡村实干家,探寻振兴“密码”,推进乡村振兴,让广大农民生活更上一层楼。

◆进百企,触摸产业脉动

岁末渐至,干劲愈浓。位于徐州经开区大黄山街道的天通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现场,生产区产线繁忙,施工区人员紧张快干,产品生产和项目建设正同步全速冲刺赢“收官”。

天通凯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压电晶体材料,可年产6寸大尺寸压电晶片120万片。该材料可应用于射频滤波器领域,全面量产后,将有望缓解国外“卡脖子”难题,实现国产替代。

与此同时,徐州市首个“智改数转”创新促进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着帮助传统产业企业落实智改方案,提供相应的智慧应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今年5月,该中心在泉山区江苏淮海科技城建成运营。7月,成功筹建该中心的中工创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又传好消息,将与国内著名节能环保企业双良节能合作进军新能源领域。

“建设产业强市”是徐州市“十四五”的产业发展规划。徐报记者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转型,走进全市各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大小企业,挖掘出一批好典型、好做法。

中欧班列搭起“嗨购全球”新通道,明阳石料有限公司打造5G智慧矿山,贾汪墨上福缘葡萄农旅文化产业园创新“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三味图书线上搞直播带货、线下融合新消费场景……从城市到农村,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记者与企业家、创业者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徐州企业、产业发展的实力与活力,也为城市能级跃升蓄势赋能。

当前,疫情防控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12月23日,徐报记者走进位于徐州高新区的格利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操作,热气腾腾的生产场景又回来了。格利尔数码12月2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公司将抓住新能源市场高速发展的机遇,不断开拓创新,紧紧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做大做强。

绿色革命、低碳发展、数字赛道、“343”创新产业集群,徐报记者锚定高质量发展,继续采撷徐州“建设产业强市”中的丰盛果实。

◆入百户、访百人,倾听幸福心声

初冬,一位八旬老人戴着老花镜坐在桌前一笔一画地摘抄、整理时事信息,这些材料将由二眼井社区、彭祖园社区的志愿者们分别誊写在社区的黑板上。老人是“中国好人”谢树庭,他的《康乐园》黑板报已经办了29年、338期。自从他腿脚不便后,誊写的任务就由志愿者承担了下来。一块黑板报,传承的是一份能量,也是一种美德。

11月15日凌晨1点半,温度只有6℃,徐报记者披着夜色来到耿集办事处郑庄村草莓种植户郑计廷家中,连续十多个小时跟踪采访他们采摘、收购、分拣、包装的全过程,感受了新时代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也记录了他们的“莓”好生活。

当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产品设计师张艳伟用CAD软件绘制起重机蓝图,在全省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当全国道德模范周长芝带着养老中心的老人一起采摘南瓜、毛豆,笑声在幸福园里回荡;当沛县“新农人”高震驾驶农用机在收割秋稻,饱满的稻穗散发出淡淡谷香……进入新时代的徐州,创新创造实践在基层一线处处上演着鲜活的故事,在乡村沃土上处处萌动着清新的气息,在彭城大地上处处书写着壮美的画卷。

要了解百姓事,就要深入百姓中。徐报记者入百户、访百人,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一件件民生实事,呈现徐州人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离泥土越近,新闻就越有生命力。徐报记者用“一头汗、两脚泥”,捧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让它们更有思想、更有温度、更有品质。“四百行动”顺利收官,但我们会继续努力用生动的笔触、有力的声音、精彩的镜头,为读者带来更多、更好的徐州故事。

本报记者 柳喜峰

李宁 白雪 许晨

杨波 摄

标签: 石头部落 徐州人民 做大做强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