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家伙神奇着嘞!俺家34亩地,原来雇13人,要种五六天。现在,俺只雇俩人,两三天就齐活。科技创新的甜头,俺算尝到喽。”12月9日,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宗庙村村民梁化永夸的“这家伙”,是江苏十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徐州工程学院联合研发的大蒜播种机。
(资料图片)
人工种蒜改机器种蒜,“十十智能”公司总经理魏凯与碾庄镇党委副书记王强算了这样一笔账:“人工一天只能种0.5亩,按每人每天240元人工费计算,一亩地的种蒜成本480元。大蒜播种机每天能种8亩,一人一机每亩地成本不足30元,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效率!”
因播种均匀,蒜种成活率、出苗率高,播种机深受蒜农欢迎。自今年7月,播种机已批量销往苏鲁豫主要大蒜种植基地。
节本增效的背后,是邳州市持续推动大蒜产业科技创新,从品种选育、技术推广到产品深加工,多环节、全链条促进产学研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邳州是闻名全国的大蒜之乡,大蒜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近80万吨,带动周边县(市、区)种植大蒜约100万亩。近年来,邳州市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科技研发应用,打好科技创新大“蒜”盘。2017年10月组建成立大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省内25家知名企业、9所高校、2家科研单位组成。企业还与山东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聚焦专业化加工技术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
“联盟成员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周边5万余人就业,大蒜产区农民年均收入提高1.5万元以上。”邳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郑超说。
“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先后研发了大蒜软胶囊、黑大蒜、蒜粉、蒜片等3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实现大蒜产业的补链、延链、强链,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黎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洪庚眉宇间透着自豪,公司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科技研发项目,还参与制定了《黑蒜质量通则》国家标准。
为了推动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邳州市从种质资源抓起,持续推进大蒜种业自主创新,加强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繁体系建设。邳州市宿羊山镇与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大蒜创新团队合作,共建大蒜新品种研发中心,已建立大蒜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基地200亩,成功选育大蒜新品种3个,提纯复壮“邳州白蒜”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种,有效保障了农民的用种安全。
邳州建成的智慧农业项目——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通过“一站+多点+云平台”的两级网络观测试验体系,为大蒜种植“数字+绿色”发展提供第一手数据支撑。 “该站获取的相关数据,科学指导我们大蒜产业推行绿色化种植,实现数字化发展。”宿羊山镇镇长张宏远说。该市还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引进示范推广。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68名科技特派员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指导培训,促进科技服务下乡。
江苏大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办的邳州市大庄农业农民田间学校,是国家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公司总经理范思妍说:“我们面向各乡镇轮回开展技术培训,年开办培训班50多期,培训6000多人次。”
“我是田间学校的直接受益者,学到的技术,直接用于大蒜种植。种出的大蒜,质优价高,非常好卖。我种的120亩大蒜,今年纯利润达30万元。”碾庄镇井墩村村民陈刚辉得意地说。
如今,像陈刚辉一样,越来越多靠经验种地的老把式,变成靠科技种田的新农人。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邳州市委书记曹智表示。
记者:徐鹏
编辑: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