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每日热文:徐州贾汪:种下秋月梨 丰收富农家 梨香园

本报记者 杨波

傍晚5点半,252省道车来车往,徐州市贾汪区秋爽种植家庭农场主王西华爬上了客商杨国辉的货车,汇入车流中——刚忙完自家梨园工作的她正马不停蹄地带人去农户大棚里收购菜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这段时间,都是这个节奏。”王西华介绍。从2013年开始种植梨树,2017年成立秋爽种植家庭农场,到2019年拓展菜花代办生意,近十年间,王西华和丈夫朱友全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朱友全对梨枝进行修剪。

创业

九年拼搏路 铺出梨园香

秋爽种植家庭农场位于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张场村,目前种有100多亩梨树,主要品种为秋月梨、晚秋黄梨、苏翠1号。

眼下正值梨树冬季修剪关键时节,12月7日,记者在秋爽种植家庭农场看到,王西华夫妇跟另外两名工人,正在忙着修剪枝条。“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进园干活,一直要忙到晚上五六点钟。”朱友全一边抬头盯着树枝一边说,“这是技术活,对明年产量至关重要。虽然时间紧,但一点也不能马虎。”

在外人眼里,王西华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王西华和丈夫就搞起了养鸡场,最多时养了近2万只鸡。“王西华是我们村里的能人,有想法,也敢干。”张场村党支部书记张高表示。2013年张场村流转200亩土地,并组织种植户外出学习考察,朱友全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晚秋黄梨,当年就种植了10亩。“没少走弯路。”谈起创业之初的艰辛,王西华坦然一笑。当时种植技术懂得不多,再加上雨水浸泡,2015年梨树死了1/3。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王西华当年就找到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学习并引进了秋月梨进行补栽。梨树三年成果,2018年,王西华的秋月梨正式上市,由于口感好,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品种,很快销售一空。王西华接着扩种了60亩。在这个过程中,还于2016年引进了这两年水果中的另外一位“网红”——苏翠1号早熟梨。回想起当年的种植经历,王西华笑称,现在的经验都是亏钱亏出来的。

在村镇和王西华夫妻的帮扶、引领下,张场村共有60多户种起了梨树。今年53岁的村民张恩富种植了10亩秋月梨。“老朱真没得说,帮助我们种植,比对他自己家的梨园还认真。”张恩富这样告诉记者。而在朱友全看来,只有大家都严控品质,才能在产量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不被梨的传统产地盖住光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观光采摘、果品批发、网上销售,如今,张场村和秋爽种植家庭农场正依托252省道旅游观光带,带领乡亲们大搞农旅融合发展,把梨子产业越做越红火。

变化

引入直播客 迎来爆单时

“王阿姨的想法很超前,并且很早就通过微信发起团购销售。”在返乡创业青年、“新农人”宋超眼里,今年61岁的王西华是另外一番模样。在2020年贾汪区举办的一次“邮政直播助农”活动中,宋超接触到了秋爽种植家庭农场的秋月梨,碰巧当时宋超正准备寻找直播带货品种。“秋月梨是网红水果,没想到在贾汪就有这么大的种植面积。”谈及当年的情形,宋超颇为感慨。直播带货,最重要的就是搭建供应链,按照电商标准去销售,而王西华通过私域流量进行销售的经历,大大缩短了双方的磨合期。2021年,宋超将直播间搬到秋爽种植家庭农场。20单、100单、500单、1000单,在两年的销售季中,每天的发单数都在稳步增长。

9月5日,是王西华近两年来最难忘的一天。当天直播间秋月梨销售爆单,从中午开始一直到凌晨1点订单不断,直播了13个小时,卖出了4000单,预售出将近6吨的秋月梨。

“当时开心得合不拢嘴了。”谈及当天的心情,王西华依旧笑出了声,她说,“当时很激动,也很紧张,一直盯着后台屏幕,一方面希望订单别停,一方面还要盘算自己的承接能力以及品质保障。”当发单数字到了4000后,王西华叫停直播。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跳了起来。“一天卖出了去年一个月的销售量。”宋超激动地说。在王西华看来,6吨的日销售量其实并不算很多,因为同时期在秋爽种植家庭农场坐住收购的外地客商,销售旺季时一天就要发货5-9吨。所不同的是,这6吨对于线上销售代表着新的突破。“今年卖出100多吨梨,其中线上销售30多吨,总共能有40多万元的纯利润。”王西华说,对于以后的发展,自己的信心更足了。

坚守

绷紧品质弦 甘做勤俭人

秋月梨的线上爆单和今年线下客商的供不应求,也更加坚定了王西华做好秋月梨品质的决心。

2020年和2021年,秋爽种植家庭农场种植的苏翠1号品种,连续两年在江苏省优质早熟梨品鉴活动中获得金奖。

要质量不要数量,是王西华一家多年来种植梨树的坚守。除此之外,采用生物肥,以大豆生物有机肥为主;不催熟、不提前采摘抢市场,都是王西华发展梨产业的硬杠杠。“消费者能够分辨出品质好坏,也愿意为高品质的水果买单。”王西华分析,目前的销售势头也证明了她的判断。

坚守品质初心近十年不变。近十年间,产业旺了,腰包鼓了,但是王西华一家住得还不如以前。这是为何?钱都花哪里了?

原来,由于张场村的家正在进行农房改善,目前王西华一家居住在农场的平房里,办公、种植、生活都挤在了一起。对此,王西华一直觉得有些亏欠儿子、儿媳。不过儿子朱尚尚对此却不以为意,他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还是创业期,父母放手让我去做电商,妻子也很支持。”

记者获悉,在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上,王西华一家前后投入了400多万元,还建起了两小一大共计300多平方米的冷库。“下一步,准备将林下养殖和电商结合起来。”朱尚尚盘算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王西华一家的经历,正是广大农民奔向致富路的精神写照。”张高表示,“我们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上狠下功夫。”

编辑:杨洁

标签: 家庭农场 发展乡村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