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每日热点:郑计廷家的『莓』好生活

本报记者 柳喜峰 杨波

11月15日,凌晨1点半,贾汪区耿集办事处郑庄村的草莓种植户郑计廷和爱人张雪玲推开家门,戴着头灯一头扎进夜色中。屋后就是他们家的7个草莓大棚。为保持果鲜,凌晨3点前要完成其中一个棚里九成熟草莓的采摘,4点钟由来自连云港的收购商李泽松运往周边市场。


(资料图)

夜间的温度只有6摄氏度,草莓大棚里弥漫着浓郁的香甜味道,给寒夜增添了些许暖意。干活时有记者跟着拍摄,郑计廷和张雪玲显得有些局促、紧张。但时间紧,活儿不等人,两人很快就适应了,边摘草莓边细数着这些年家里的变化、草莓的种植与田间管理等等。

“结婚后和父亲哥哥分家时只有2亩多地,到2001年时,家里就四口人了,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了生活就在外面打打零工。直到2009年,村里流转了300亩地鼓励村民种草莓,生活才算有了转机和盼头!”

“当时不少村民不敢种,村里就发动发动党员干部率先种。在村干部的劝说下,带着拼一把的念头,我决心回来试试。”在郑计廷眼里,如今的好日子是跟着党的政策走努力干出来的、拼出来的。“起初真没想到,一棵草莓能富了全家。”

13年间,随着这项富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郑计廷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有劲儿。从开始的4亩,到最多时的12亩,再到现在每年将种植面积固定在了8亩,通过学习摸索以及村镇的技术和销售渠道帮扶,现在一亩地能收入3万—5万元,除去育苗、用工、肥料等成本,8亩地每年净利润在22万元左右。除此之外,郑计廷还利用自己在草莓市场多年打拼而来的资源,与人合伙成立了一个爱农草莓收购中心,代购、代收草莓的同时,为村里其他种植户提供蜜蜂授粉、草莓棚膜销售安装等服务,目前主要是儿子郑群东跟合伙人打理。

“加上草莓代办业务,现在一年收入差不多能有25万元。”谈及收入变化,看上去憨厚的郑计廷有点欲言又止,“2019年在村里的草莓风情一条街买了7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前店后田。儿子在镇上买了130多平方米房子,买房装修都不用贷款。女儿出嫁落户北京,我还给了现金陪嫁。”在记者的追问下,郑计廷的言语中又透露出收获的骄傲和喜悦。

经过夫妻俩一个多小时的忙碌,连同头天晚上摘好的,一共盛满了28个篮子。在头灯的光影下,一篮篮红彤彤的草莓正映照着他们如今的甜蜜日子。

凌晨3点,郑计廷家门口的草莓收购点热闹起来。李泽松在此开始收购,来自四面八方的种植户拉着连夜采摘的新鲜草莓陆续赶来。郑计廷一家家一篮篮地进行查看,不时对种植户说着采摘时的注意事项。不到一个小时,李泽松的车装满了1000公斤草莓准备离开,晚来的种植户满是遗憾。“运输对草莓的品质要求非常高,郑计廷对质量把控严,让我们放心。你看,今天还没开市,大家还是争着来这里卖。”李泽松说,他与郑计廷打交道已近十年。

“老郑厚道、热心、不小气,草莓收购‘人家不够吃,他这吃不了’。”与郑庄村紧临的铜山区大许镇的吴士学也来郑计廷的收购点卖草莓,还念念不忘郑计廷给她家的技术帮助,“同样是种草莓,老郑家的草莓品相又大又好。”

经过多年的种植摸索,今年48岁的郑计廷已成为郑庄村小有名气的草莓种植能手,曾在首届江苏省早熟草莓品鉴节暨第六届江苏(贾汪)“资金杯”优质草莓评比中凭参赛草莓品种“天仙醉”获得银奖。除了请教农技专家外,他还通过农技耘、云上智农等手机APP了解、学习最新的种植技术、草莓资讯、创业项目信息等,帮助自己进行科学管理和种植。“8亩地,如果都购买种苗,一棵4块多,那得多少成本。”初冬,郑计廷的大棚里,收获的同时还在同步育苗,为下一年的种植做准备。

在郑庄村党支部书记郑辉看来,郑计廷的奋斗不但让他自家的生活越来越幸福、甜蜜,还引领着身边的种植户。“郑计廷是种植户眼中的土专家。作为村里‘莓好甜园志愿服务队’队长,他经常给其他种植户讲解种植技巧,解决种植问题,让大家少走了很多弯路。”

随着贾汪区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从农谷大道休闲观光农业带的日臻完善到徐州“五环”公路东南段沿线的开通,郑计廷家的草莓零售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近几年,草莓种植就在郑计廷的家里形成了家庭“产业链”——一家四口分工有序,妻子张雪玲负责种植、采摘、田间管理、用工招募;儿子郑群东在爱农草莓收购中心负责日常运营、客户开发;儿媳负责草莓园的零售、旅游采摘以及后勤保障;而郑计廷则整体负责“全链条”的运转——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收购和代办。

11月15日,早上6点。简单吃了早饭,郑计廷赶往爱农草莓收购中心去帮忙。张雪玲则从村里的草莓交易市场找来三位工人,开始了采摘七成到八成熟的草莓。张雪玲说,九成熟的草莓运往周边较近的市场,这一批要打包、分拣运往东北、浙江等远的地方。

子承父业走新路。依托爱农草莓收购中心,郑群东走向了更宽更广的发展之路。

11月15日上午9点,在252省道和农谷大道的交叉口,崭新的“爱农草莓收购中心”的门头特别醒目,10间平房,12条草莓分拣、包装线,带动周边100多人就业。“父亲在种植方面是专家,我要在销售上有所突破。”郑群东说,“一亩田”等助农手机软件为他打开了销售渠道。加上原来父亲的十几个合作客户,现在整个草莓收购中心共有30多家客户。除此之外,郑群东还依托这个收购中心进行大蒜收购,一年中很少能闲下来。

“郑计廷父子对客户负责,对果农也负责。”河北沧州的客商贾红良说,一天能从这里发出1200多件精包装草莓。“靠谱”则是来自浙江的客商郝伊潮给郑群东的评价,“别的地方有时候会因为质量赔钱,他这里很负责,感觉就像合作很多年了。”

依托客户的良好口碑,10月、11月的草莓收购旺季,收购中心一天的收购量在1.5万公斤左右,而郑群东一年也能增加收入十几万元。“加强学习,跟上电商步伐。”“准备引入草莓机器分拣、包装生产线。”对于未来,郑群东、郑计廷有着各自的理想,而撸起袖子加油、奋斗则是他们父子共同的选择。“虽然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因为太忙也有遗憾,总觉得亏欠村里的老屋,以后抽空肯定要重新翻修,把它建成更加美丽的宜居家园。”已经搬到镇上居住的郑群东,对村里的老屋念念不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郑计廷一家在种植草莓致富路上团结一心所展现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正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广大农民昂扬奔向致富路的精神写照。

标签: 田间管理 念念不忘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