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35个创新项目比出社区治理新思路

本报记者 刘玉慧

怎样把社区管得更好?如何整合多方资源,让社区服务更高效?7月28日,由市民政局主办的“中国人寿杯”徐州市第四届“五社联动”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大赛举行,来自全市的35个社区治理项目同台比拼。大赛评出一、二等奖项目各10个,三等奖项目15个。

社区工作大比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比赛现场,各项目负责人接连登台,以PPT的形式,对社区治理创新项目进行精彩阐述,评委逐一提问或点评。

“我们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社区环境,更希望能够强化居民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来自鼓楼区丰财街道的李颖是第一个登台的选手。她精神饱满、自信大方,从容不迫地向大家介绍徐钢社区“社区里的微改造家”项目。

作为老旧小区,徐钢社区曾面临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李颖介绍,今年3月以来,社区通过征集居民微心愿清单、招募社会组织和热心居民等方式,积极调动多方力量,对小区围栏、花坛、破损窨井盖、宣传栏等进行改造升级。

“目前,徐钢一宿舍的微改造已完成50%,接下来会继续凝聚‘五社’力量,高标准完成其他微改造项目。”李颖说,将以此次比赛为契机,不断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及时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社区是连接千家万户的枢纽,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据了解,今年,全市共培育125个社区治理创新项目,涉及73个街道、177个社区,链接社区资源达500个,培育的社区社会组织将近1000个,惠及群众20多万人。赛前,经各县(市、区)民政局初选、推荐,最终有35个项目进入市级大赛。

家门口的妈妈岗,“童”参与、共治理,你好“前大姐”——前蟠桃社区“邻聚力”治理行动,来安梦想空间站……一个个项目标注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高度,有效满足了社区群众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为民服务大展示

“大赛为我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不论是和其他选手台上切磋还是在台下听专家点评,都让我收获很多。”新沂市新安街道新戴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红梅已连续参加了三届比赛,在过去两届比赛中她带来的“睦邻”微自治和“应急互助联盟”项目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她以《爱心来敲门 温情系银龄》为题,展现了新戴社区在关爱独居老人方面取得的成效。

“目前,新戴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39人,独居老人209人,这些老人很需要陪伴、倾听与交流。”张红梅说,社区成立了由党员 、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社工、物业人员、“五老”人员等组成的“爱心来敲门”志愿服务队,并开展敲好“关爱门”、敲暖“健康门”、敲响“安全门”的“三门”行动,充分了解独居老人需求,解决各类困难,让他们充分感受关心和关爱。

小小社区,千头万绪。从养老服务,到儿童关爱,再到困难群体帮扶,一个个创新探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搭建起共建共享的广阔舞台,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澎湃动力。

“社区治理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大赛的举办,不仅充分展示了徐州社区治理的创新成果,对于提高为民服务质量,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魏晨认为,此次参赛的项目充分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为民情怀。针对各类民生难题,各参赛社区采取了机制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等一系列举措,让基层治理更有精度和温度。

基层治理大提升

“经过三年的探索,‘五社联动’社区治理创新项目大赛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处长乔洁告诉记者,在项目培育过程中,我市不仅会为项目提供资金资助,还会借助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高校资源,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对项目运作进行全程督导,为群众提供更加专业和精准的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近年来,我市优化政策引领,出台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两大实施意见”;深化民主协商,培育“社区里的筑梦师”“芳华同治会”“无志愿不社区”等多个议事协商和微治理项目;强化多元融合,集合众智、汇聚众力,多措并举激发城乡社区活力,让群众在更多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阵地和压舱石,是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延伸服务链,下好“联动棋”,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等主体有效整合、全面互动,合力推动社区善治走深走实、做优做强,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热门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