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只闻机械响 农忙不见人


(资料图)

本报记者 蔡思祥 通讯员 汤雨菲

麦收那几天,睢宁桃园镇魏洼村的一片麦田旁,61岁的农民张运来背着手,在女儿的陪伴下望着远处隆隆作响的收割机。“现在全部机械化,收麦真是用不上人了。”眼前的一切令老张感慨不已。

沛县朱寨镇粮畈谷物种植家庭农场,一台红白相间的无人驾驶收割机正穿梭在田地里,农场负责人贺莉站在田埂上,目光不时地扫一下收割机来回移动的路线。“以前开收割机的时候,麦草屑溅得全身都是。但现在,收割机在无人驾驶系统与北斗导航系统的辅助下,能完成拔禾切割、传输脱粒、粉碎匀抛、智能卸粮等流程。”贺莉说。

如今,“农忙不见人”已成常态。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2023年麦收,全市有9.4万台农业机械投入“三夏”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2.2万台,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近6000台。

“夏忙不算忙,插秧累断肠。”58岁的农民马祥美说,人工插秧是体力活,秧盘和一桶色拉油差不多重。机插秧不仅快还防涝抗旱,更加稳产。

如今插秧也实现高速化、机械化。6月16日,记者在敬安镇梁集村机插秧现场看到,插秧机行进之处,一株株秧苗从苗盘上依次滑落,整齐有序地插进水田里。远远望去,嫩绿的秧苗随风摇曳,洋溢着勃勃生机。

种植户范厚停在梁集村承包了286亩地种植粮食作物,从种植、管理到收获,全程采取机械化作业,解决了劳动强度大、人手紧张等问题。老范说:“高峰期可以同时上4台插秧机,在完成自家水稻种植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其他农户。”

在贾汪区穗穗金家庭农场工厂化育秧中心,一片青绿。一盘盘嫩绿的秧苗,通过传输带转移到田边,并被迅速转运到移栽田地。不远处,插秧机来回穿梭,不一会就将这些秧苗整齐地移栽田中。“育秧大棚今年面积2000亩左右,服务大概10个种植大户,预计在本月25日前全部栽插完毕。”据贾汪区穗穗金家庭农场负责人温文玲介绍,穗穗金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525亩,实行稻麦轮作,拥有20余台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建成“工厂化”育秧中心、四情监测中心和烘干中心,每年可带动周边2000余亩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近年来,我市积极扩大水稻集中供秧示范面积、带动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不仅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水稻种植水平。

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处处长侯兆安说,目前,我市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夏种期间我市组织播种机1.5万台,插秧机9000台。不仅如此,从南到北,徐州农机手利用“农时差”,创造出“跨区联合作业”模式,开辟出6亿元的农机服务市场。

标签:

热门资讯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