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水蜜桃、邳州白蒜、沛县大米、铜山金杏、丰县牛蒡、沙塘韭黄……放眼徐州,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农业特色产品,涌动着产业兴旺的热潮,更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它们,拥有着共同的身份——地理标志产品。
近年来,江苏徐州徐州市着力握紧各类强企富民“金钥匙”,高度重视发掘各地农业品牌的优势和潜力,不断建立健全培育、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打造品牌和形象的新亮点,让农业品牌真正成为兴农富农的“金招牌”。徐州市深入贯彻实施“品牌强农 营销富民”工程,培育提升了一大批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的“三高”农业品牌。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场和信息化处处长林松柏说:“目前,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达17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近三年认证1107个,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品牌强农兴农之路。”
徐州将强化规划引导、提升科技支撑,同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让“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富民产业,形成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蝶变效应,多措并举做好全市“土特产”文章。
(资料图)
“味稻小镇”,稻香里深耕全产业链“今年我们在‘万象优111’‘南粳9308’水稻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华浙优210’等水稻品种,通过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加快品种调优,提高水稻产量。”6月18日上午,在睢宁县邱集镇王宇村水稻栽种现场,邱集镇农技中心农艺师赵春正与种植户王春交流。
邱集镇是农业大镇,全镇有13万亩耕地,水稻种植面积12.5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味稻小镇”,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开展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2022年“邱集大米”获江苏省首批中高端稻米(油)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优秀案例推荐名单。
为提升“味稻小镇”含金量和农业产业强镇的品质,邱集镇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农业农村部南京机械化研究所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服务工作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稻虾综合种养睢宁工作站”等相继在邱集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挂牌。
“以前,平整秧田畦面是人工作业,费工费时平整度差,现在使用激光整地机整地,畦面平整如镜;以前,5万亩水稻需要秧田2000多亩,现在工厂化集中育秧只需秧田300亩。”分管邱集镇农业公司的镇领导邱丽娜说。
邱集镇建立了优质稻栽培技术新体系,通过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相结合,推进全程绿色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生产科技含量。
邱集镇创新建立“镇村户”三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农业公司下属邱集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村集体土地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品种、育秧、机插、植保、收割、销售方面的“六统一”服务。
据邱集镇农业分管领导主纬介绍,围绕“品质提升”,邱集镇创新水稻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行“镇农业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余亩、稻虾生态种养基地1万亩、绿色稻麦生产基地4.2万亩。通过订单生产、优质优价收购、精细加工、品牌营销,形成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格局,建立“邱集大米+N个企业品牌”营销体系,将“邱集大米”等品牌推向全国市场。
村民“笑米米”,生活“蒡蒡的”
近年来,徐州沛县有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注册,分别为“沛县大米”“沛县牛蒡”“沛县冬桃”。
近日,魏庙镇佟场村旁的徐州广勤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以下简称“广勤米业”),4条全自动新型稻米生产线“火力全开”。
经过原料处理、砻谷、重力分离等工艺,工作人员熟练地将包装袋放置在封口机下,50斤一袋的大米迅速完成打包,经传送带传入运输车辆中。这样满载35吨精米的卡车,一天能从广勤米业开出22辆。也就是说,广勤米业一天最高产量近800吨。
“沛县气候条件适宜,光热兼有南北之长,有利于优质稻米物质积累和品质改善,不可多得的气候因素成就了沛县大米‘晶莹饱满、清香软弹’的特点,兼具北方米韧性嚼劲和南方米的软糯清香,现在,我们在佟场村拥有有机转换稻米基地2600亩,主要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广勤米业总经理郑茂栋介绍。
当前,该公司已与周边村和种地大户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业合作关系。同时,公司还会以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的价格对优质稻谷进行收购,不断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将‘沛县大米’金字招牌不断叫响、做优。”郑茂栋说。
7年前,20克沛县河口镇的牛蒡种子跟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遨游”太空。如今,拥有2万亩种植面积的牛蒡已成为河口镇农业支柱产业。
牛蒡酥、牛蒡茶、牛蒡酱……在沛县河口镇牛蒡文化展览馆,各式各样的深加工产品展示着产业链延伸的能力和信心。
“我们正围绕牛蒡产业扩规模、延链条、树品牌,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河口镇农业农村办公室高级农艺师李金华介绍说,目前,河口镇共有牛蒡加工企业20余家,全镇年加工生产牛蒡3万吨。“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牛蒡不仅在太空,也在陆地实现了‘环球旅行’。”
“下一步,沛县将以打造品牌集群为引领,内提质量,外树品牌,完善产品标准,加强品牌保护,持续提升产品美誉度、影响力与竞争力,助力全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沛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丝路”是个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夏日时节,铜山区棠张镇的土地上满目葱茏。沿着广袤沃野,一路前行,铁营村就坐落在镇子的西南边。
在村里的蚕桑养殖园,连片的桑树苗在阳光下泛着绿油油的光,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别看老杨70多岁了,干起农活来是越来越年轻了……”蚕桑园间一阵阵欢笑声不时传来,几个头戴草帽、手拿农具的村民精神头十足,正忙着给桑树除草,为秋季的蚕桑丰收做准备。
棠张镇是解忧公主故里,蚕桑业源远流长。作为镇重点蚕桑养殖基地,近年来,铁营村围绕本村特色产业蚕桑养殖不断下功夫,并于2022年成立徐州铁营圣树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
农业特色品牌,让铁营村的老百姓们走上了一条“化茧蝶变”的“新丝路”。铁营村党支部书记孟宪振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账”:“一张蚕每年的蚕茧量在70-80斤,每斤价格在28-30元,折算下来一亩地每年的收入能有五六千元钱呐!”
今年53岁的孟召亮是村里的蚕桑养殖大户,他正忙着给自家的桑树清草修枝,“以前俺包的50亩地种粮食,一年收入五六万元,现在改成蚕桑养殖,一年收入能有十几万元!”孟召亮笑着说道。
对于未来铁营村的蚕桑品牌建设之路,孟宪振目标清晰:“我们村目前主要以生产桑叶茶为主,下一步我们想大胆尝试,写好特色产业延链补链文章,探索桑蚕被、桑叶水、蚕蛹小零食等产品,带动链接起整个镇的蚕桑品牌效应。”
只有产业发展了,集体不断富裕,乡村才能振兴。传统蚕桑产业如何打造品牌效应,不断升级焕新?铁营村正走在“抽丝剥茧”的道路上。
编辑:孟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