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徐州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新污染防治攻坚的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5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打好“5大保卫战”——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战、环境权益保卫战,“7大攻坚战”——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交通运输污染治理攻坚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攻坚战、噪声污染治理攻坚战。
减污降碳,推动绿色发展
【资料图】
“《意见》共9个部分,包括5大保卫战、7个攻坚战、46项重点任务。”徐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解读说,在落实国家、省实施意见的基础上,《意见》对相关指标、工作措施等进一步细化,指标设置参考徐州市“十四五”其他重点专项规划文本进行了补充完善;举措方面则在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等方面,增加了清洁生产推进政策、骆马湖流域治理等具有徐州特色的工作内容。
“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是《意见》提出的首个任务。徐州将推动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聚焦科技支撑、节约用能、 能源保供、减污降碳等关键环节分别编制专项保障方案。
梳理全市电力、钢铁、焦化、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及年排放量超过2.6万吨CO2当量的大型企业,纳入全国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单。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到2025年,全市培育绿色工厂30家,初步形成绿色发展示范带动效应。力争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进一步巩固徐州“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地位。
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2025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71%左右,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至51%以上,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达到6.6%以上。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氢能、生物质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行动,持续提升各行业能效水平。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完成省下达指标。
五大保卫战守护蓝天碧水
如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意见》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提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生态环境安全、环境权益五大保卫战,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途径,要求持续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交通运输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系统质量提升和噪声污染治理七大攻坚战。
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开展徐丰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大学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减少城市机动车怠速尾气污染。推动实施“绿色车轮”计划,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城市公交、出租车比例均达到100%。
加强河湖流域协同统筹,打好碧水保卫战。把修复保护长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大运河、沭河、沂河、骆马湖等河湖流域治理。提升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到2025年,全市7个地表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100%,全市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重要水体实现长治久清。
加强源头和过程协同施策,打好净土保卫战。到202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90%以上。推进污染地块和疑似污染地块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
加强生态安全和环境风险协同管控,打好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2.5%以上,林木覆盖率达到32%,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和管控,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着力打好噪声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及交通运输等相关规划时,科学划定防噪声距离。到2025年, 建成区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夜间达标率达到85%以上。
优化顶层设计 提升治理能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优化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意见》提出,将全面强化徐州生态环境法治保障。推动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大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办理力度,依法严惩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普及,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
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加大对绿色环保、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鼓励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
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效能。加大执法装备投入力度,及时配备无人机等装备,不断升级执法科技手段。建立“1+13”全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建立市县乡三级一体的生态环境指挥调度系统。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运用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
据介绍,为确保方案落地,《意见》已将各项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全市43个相关牵头部门及配合单位。
文字:吴云
编辑:哈晓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