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当前信息:馆中藏万物,博物以致知


(资料图片)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悄然来临,各地文博会场正缓缓拉开帷幕,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一主题,摩拳擦掌着开展着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精神文化体系,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

博物馆,是文化的“纪录片”和历史的“解码器”。对生活节奏加快、受教育程度提高的现代人来说,沉浸式游览博物馆,在时间的长河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轨迹,成为了一种新兴文化生活方式。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承载着厚重底蕴的博物馆,敞开历史的大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件件无声的珍贵文物诉说着大气磅礴的中华历史,各类名家书画展示出包罗万象的东方之美,“博物馆游”的日益兴起与博物馆多年来不遗余力走进群众、融入生活的努力密不可分。以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优秀博物院为代表,一批博物馆紧抓文创风口,将四神云气图、绘彩陶、青铜器、杜岭方鼎等馆藏珍品打造活灵活现的考古盲盒,让老百姓把博物馆“带回家”。据中国江苏网报道,2021年共有近100家博物馆参加天猫“双11”活动,11月1日开售首日,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激增超400%,成为最大的黑马之一。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博物馆拥有了创新的力量。各地博物馆利用数字赋能,打造线上云游、三维文物等游览新模式,为群众带来了“可欣赏、可体验、可互动”的观展体验,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创新碰撞相融,截止至2020年11月,共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国有可移动文物已完成普查登录,全国馆藏文物数据资源已超过20PB,“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正在形成,博物馆“随时随地游”已然实现。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近年来,博物馆正从传统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平台效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过来,让历史“动”起来,在一次次游览中洞察何为中国,在一次次触摸中坚定文化自信,让过去拥抱未来。(陈雪婷)

编辑:李璐

标签: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