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江苏徐州:一生只为做好番茄这一件事的“小故事”汇成乡村振兴“大文章”

本报记者 胡明慧

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新庄村江苏淮海番茄品质育种(徐州)研发中心的温室大棚里,HF-56、HF-57两个品种的番茄,正最后角逐着“棠张1号”的“桂冠”。


(资料图)

这是一场漫长的选拔赛,进入决赛圈的200多种番茄种苗,在栽种到这里的温室大棚前,在北京中研益农种苗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历经了3年淘汰赛,才从2000多个番茄品种中突出重围。

要是追溯这2000多个番茄品种,更是历经数十年的积淀和层层选拔、筛选。

如果说进入决赛圈时,这200多种番茄种苗经历了十里挑一的淘汰,那么来到新庄村,赛制变得更为严苛,200多个品种中只有1个能够成为最终的“棠张1号”。

作为“主考官”,江苏淮海番茄品质育种(徐州)研发中心负责人鲁雷去年带着项目落地铜山。该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主要包括研发中心、2栋玻璃温室、9栋苏式日光温室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装备。

去年10月,在先期建成的日光温室内,100多种番茄种苗率先下地“竞赛”。之后,其余的百余名“选手”陆续进场,加入角逐赛。

为啥把这样一个高品质番茄育种基地落户棠张?在江苏淮海番茄品质育种(徐州)研发中心已建成的研发大楼里,记者巧遇中研益农来徐调研的贾明朝董事长,他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知道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市场上的番茄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吗?那是因为国外的番茄在20年前因皮硬、好储藏运输,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从那时起,中研益农就专心做一件事——关注番茄单品,研究培育优质种苗,把失去的‘阵地’夺回来。”回忆往事,贾明朝说,这期间经历了无数酸甜苦辣,但靠着专心致志扎根到田野里,靠着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的携手合作,靠着20年的深耕,积淀到彼时,已有了一些可以拿得出手的成果。

“通过研发和培育,如今,我们不仅把以前失去的‘阵地’一点点夺了回来,还把中国的番茄品种种到了国外。我记得第一笔国际贸易的订单是销往英国,金额只有3万元,但是公司上下开了一天的庆功会。”贾明朝说这话时,难掩自豪和欣喜之情。

一生只为做好番茄这一件事的故事,如今延续到了新庄村。

“这里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番茄,而且又有种植番茄的良好基础,我们想在这里培育出一个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在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同时,辐射淮海经济区,抓住品质番茄发展的风口,种出好番茄。”鲁雷告诉记者。

因为目标明晰,“棠张1号”需具备的品质属性也很明确。

“一个是口感好,一个是产量高,一个是抗性强,一个是好储藏运输。”鲁雷说。

虽然只有4条标准,但在优中选优的角逐中,淘汰是残酷的。

“最初,我们看好的是HF-52。这个品种前期长势好,可是到了第4个月,顶端果结果不均匀,表现不如预期,所以在最后阶段被迫‘出局’。”鲁雷说,因为这类事情时常出现,对此,他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相比之下,更让他失落的是,一个品种在研发基地表现优异,但大规模种植后,在种植户的大棚里却表现不佳。

经过一轮轮的比对筛选,如今,HF-56、HF-57成为“棠张1号”最有利的竞争者。

“HF-56口感更好,HF-57硬度更高、更具保存和运输优势。目前,我们更倾向HF-56,同时正在培育结合两个品种优点的HF-56-1、HF-56-2等二代品种,让种苗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化体现。”鲁雷告诉记者。

从研发基地走出来的“棠张1号”,要想成为真正的“棠张1号”,还要经过村民大棚种植的考验。

“今年8月,我们基地会免费向村民发放种苗,实际检测‘棠张1号’的真正表现。经过了这轮大考,‘棠张1号’才算真正培育成功。”鲁雷说。

除了“棠张1号”,未来这里还会培育出更多优质的番茄种苗。“铜山1号”“徐州1号”“淮海1号”都在江苏淮海番茄品质育种(徐州)研发中心的培育计划范围内。

“近期,我们正在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部门接洽,筹划建设番茄种苗研究院。同时,研发中心的分子育种实验室很快也能运转起来,今后每年可安排各种番茄新品种(系)对比实验、示范300-500个,繁育番茄种苗2200万株左右,可满足约1万亩番茄种植用苗需求。”鲁雷表示。

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未来,这里一定还会不断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编辑:李璐

标签: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