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全球即时看!黄河故道上种出甜蜜果

村民们进行桃树疏果管理。本报记者 许晨 摄

本报记者 胡明慧


(相关资料图)

4月28日一大早,在铜山区刘集镇东风村盈嘉果蔬生态园内,农场主唐交春正在200亩的田间忙碌。包地4年,去年起才收支平衡,今年应该算得上是盈利“元年”,所以唐交春格外仔细,也格外看重。

今年42岁的唐交春,不惑之年返乡种桃,实在不在他的原定计划内。之前一直在市区从事农资生产和经销的唐交春,没包地前,日子过得安稳,生意也渐入平稳期。

年近不惑,再下“水”扑腾,唐交春也不是没有担忧过。

“那一年,老同事在东风村包了315亩地,种经济作物实在管理不过来。”眼瞅着老伙计犯难,唐交春决定帮衬一把,和另外3位农业圈里的朋友筹集资金,从其手中接过了其中一半的承包地。

第一年包了135亩地,如果继续种大田作物,肯定盈利无望。

唐交春与合伙人一起北上山东、跑南下深圳,多方取经后决定“两条腿”走路——120亩种黄桃,剩余15亩种秋月梨。

为啥种黄桃?唐交春说,这其实是吸取了老同事种草莓的教训。“咱村不是草莓种植集散地,种植后,购置农资、销售都不方便,无形中增加了成本,想赚钱不易。但这里紧邻黄集吕楼,那里种黄桃也有规模,再加上黄河故道的土质也适宜种黄桃,所以就选定了黄桃这个品种。”唐交春告诉记者。

黄河故道的土质滋养着辛勤种下的果树,而黄河故道富民廊道的开发也让唐交春找到了合适的发展时机。

“农业的试错成本非常高,一旦出现问题,有可能面临减产,甚至绝收。”而唐交春的种植项目因为搭上了黄河故道富民廊道建设的“顺风车”,对于抵御风险,又多了一重“保底”的底气。

“第一年种黄桃,夏天遇到暴雨,300多棵黄桃树一下子就淹死了,心疼得要死。”虽出师不利,但唐交春并没有被吓退:“我们这个生态园建在黄河故道观光路旁,因此获得了每亩600元的政策扶持,而且连补3年,正是有了这笔扶持资金,才让我们熬过了难关,才敢继续往前闯。”

俗话说,桃三杏四梨五年。种桃头三年,唐交春一亩地连同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差不多就得两万元,如果没有闷头往前闯的信念和决心,坚持下来并不容易。

“感觉有政策扶持,心里多少有点底了,经历的困难,只要闯过去,就能走上康庄大道。” 唐交春笑着说。

怎样才能种好桃,唐交春寄情于科学种植:“以前从事干农资生产和经销,手里有不少客户,听他们讲了十多年,我也算得上半个‘专家’。但是真正从事农业种植之后才发现,这里面门道太多。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不可控因素太多,种植难度大。这几年的感觉是:每年都有当,当当不一样;处处都有坑,坑坑各不同。每次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不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肯定还得栽跟头。”

这几年,唐交春的种植园在多方牵线搭桥下,与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成为了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科研实验基地,“过几天,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就来了,他们要做一个小飞机施肥配比的实验,看看怎么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手,让桃园在科技的“加持”下,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

“我们桃园的Y型树型修枝法,在苏北地区都数得上号。一亩地种83棵树,一棵树结60多个果,一个果大概3两5钱,靠着科学种植,产量基本稳定,品质上有保证,一斤黄桃的价值,即便在地头也能卖到六七元钱,销路不愁。”唐交春告诉记者。

去年,120亩黄金蜜卖了80万元,“凭经验来看,今年能有16万斤到18万斤的产量,产值过百万不成问题。”

如今,种黄桃越来越成规模,前两年唐交春利用政府项目扶持资金建设的两个冷库,也越来越能派上用场了。

“建冷库总共投资100多万元,项目扶持资金给补贴了一半,实际上自己只掏了一半的钱。有了冷库,采摘下来的黄桃可以进行预冷和分拣,运输过程中更耐储存,所以,我们的黄金蜜能一路运到深圳。”

有了这个冷库,示范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周边几个村种黄金蜜、种苏月梨的,采摘之后,也可以集中到这里,一起销售。销路不愁,自然跟着种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特色产业发展越来越好,黄河故道的甜蜜故事肯定会越来越多。” 唐交春笑着说。

标签: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