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睿 林雪 王海春 胡明慧 杨波 刘宏芝 宋新 颜子舒 季芳 文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许晨 白雪 刘冰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新高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区域创新生态最优地。
步入新征程,徐州,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生机勃勃,展现出极强的韧性与活力,各县(市、区)围绕科技创新关键词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出好“组合拳”,不断为徐州高质量发展蓝图贡献板块力量。
加速构建更优质的“创新生态”
春启生机,沛县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了齐心协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干事业的“集结号”。在大屯街道甲子丙5G光缆加强芯项目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娴熟地操作着电脑,在智能化的设备前,5G光纤加强芯快速成卷后,进行包装进库。目前,该项目8条生产线全面投产,形成年产200万千米高性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能力,并成为普瑞司曼集团、永鼎股份、深圳特发等光缆制造龙头企业供应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再求新突破。新的一年,我们将深耕5G光缆加强芯细分市场,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效益,力争产值突破6000万元。”江苏甲子丙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先桥说。
十多年前,商用车使用的锻造铝车轮基本依赖进口。如今,这样的局面被江苏珀然股份有限公司打破了。在沛县经济开发区珀然轻量化铝合金车轮第八车间,一根根铝合金棒料在智能生产线上,经过铝棒锯切加热、高吨位三步锻造、强力旋压、热处理、智能数控机加工等步骤,变成一个个光亮的锻造铝车轮,几十台机器人挥舞着臂膀,科技感十足。“新的一年,沛县经开区将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持续发力,包括珀然三期年产600万只乘用车轮毂、徐工精密铸造二期、汉斯国家传感器制造中心等重点项目。”沛县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杨琦介绍说。
据了解,2022年,沛县科技局按照“分类培育、好中选优”原则,根据研发费用、专利等进行优选,动态调整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库,实现在库企业264家。新的一年,沛县科技局还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步伐,推动科技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政产学协同创新,构建更优质的创新生态,为沛县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强引擎”
企业要想永立潮头,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江苏润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是徐州市重点技改项目,目前数字化系统已经升级完成。
记者在企业生产车间里看到,工人师傅们正使用一台龙门式激光切割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切割着钢箔。“自从公司引进智能机械切割手臂后,与人工切割相比,安全性能更高,效率也提升了3倍。”江苏润杨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管理部部长马玉杰介绍。
插上科技的翅膀,老厂房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生产效率,不断做大效益增量。江苏新春兴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加大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更新改造的力度,生产成本比原来降低一半;高新技术企业北方永磁氧化车间通过设备改造,节能可达30%。
传统企业徐州金虎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将人工模具制造升级为数控模具,以往一周的工作量如今24小时即可完成,产能大大提高。
做强创新主体,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邳州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5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03家,新增星级上云企业73家。徐州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省科技厅孵化器绩效考评均位居徐州第一。
高端半导体迅速崛起、智慧机器人蓄势待发、循环产业链不断壮大、生态木制品转型升级。今年,邳州将做优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东湖创新生态区建设,做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重大载体,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以上。支持头部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创新联合体,打通产学研金,推进国产替代,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000家以上。
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3月16日,在江苏华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华信新材功能性膜材料项目建设现场,随着一座座塔吊不停运转,一批批建筑材料被运到指定位置,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江苏华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道远告诉记者,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公司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增加工人数量,加班加点,争取所有项目在4月底全部完工。
该公司是新沂市数字经济先进企业。近年来,新沂市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争当“徐州县域工业领头羊”,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围绕“4+4”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地标特征明显的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赋能发展。2022年,新沂市新增规上战新企业39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2亿元,增长32%。新沂经开区获批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园,锡沂高新材料研究院获批苏北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智改数转”项目187个,累计建成18家省级智能示范车间,获评徐州市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8家,均居徐州第一。
转型升级步履坚实。2022年,新沂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7个,完成投入118.6亿元,星诺医药原料药、鲁花高端食用油等40个项目实现投产。利民化学、永诚化工、维尤纳特等农化企业加快向电子化学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转型,华信新材、伟业铝材等企业加速向高端环保新材料转型。
用科技夯实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走进位于徐州高新区的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洁净的厂房面积不大,一线生产人员数量不多,但这里却一再刷新蓝宝石光纤可量产产品性能的“极值”。
“以前,蓝宝石光纤由美国厂家垄断,75微米以下的产品国内市场根本拿不到货。去年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把成果转换项目落地铜山,使75微米以下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解决了‘卡脖子’难题。”江苏晶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告诉记者。
一根1米长的细如发丝的蓝宝石光纤,售价高达1万元,且订单络绎不绝,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订单不少是国际订单,而且是主动找上门的“反向销售”。
从“求人”到“人求”,靠的是科技抢占制高点的硬实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始终保持着紧迫感和进取心,目前我们已将量产蓝宝石光纤产品的尺寸突破至30微米。”王涛告诉记者,在得知晶英光电可以量产30微米蓝宝石光纤产品后,德国一家知名科研机构主动上门求购,“50微米的订购了10支,30微米的订购了10支,虽然这笔订单不大,但他们对于我们产品性能的认可,也帮助我们拿到了其它的国际订单。去年,我们上了一台生产设备,今年,我们计划再上4台设备,加紧生产。同时研发5米长蓝宝石光纤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把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近年来,铜山区持续加大力度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22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92家(其中高新区612家)。全年申报高企176家(其中高新区120家),通过备案123家(高新区83家),其中2家被科技部抽查,待备案。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作用,提升高校成果转化、人才供给、研发推动等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建设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平台。推动科技人才引进及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省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合作等线上线下活动。2022年国家级外国专家项目申报及获批数均创历史新高。
高科技助力产业“上台阶”
“今年一冬天我都没闲着,几乎跑遍了附近乡镇的草莓大棚。”3月15日,在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徐州龙德盛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负责人刘立保跟记者聊起草莓时这样说道。刘立保要选出“身强体壮”的草莓,因为这关系到今年草莓苗的品质。
徐州龙德盛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包含组培实验室、茎尖繁育区、原种苗繁育区等,总投资1000余万元,于2021年建成使用,利用“高温+超低温”相结合的脱毒技术培育无病毒种苗。由陕西杨凌龙德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吉林省蛟河市草莓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吃的草莓来源于草莓苗,草莓苗来源于原种苗,原种苗来源于原原种苗,原原种苗来源于草莓茎尖,草莓茎尖来源于长出“体型”、品质、产量俱佳的草莓的匍匐茎。”刘立保的一连串“来源于”揭示了“草莓三级育苗体系”。“经过优中选优,终于选定,下一步就将用它培育原原种苗。”刘立保介绍。
种草莓不难,培育种苗却很难,其中的技术难点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最难的是在生产原原种苗环节,需要一项脱毒技术。”刘立保说,这项难题在杨凌龙德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合作中破解,超低温脱毒技术可以将个别难以脱去的病毒去除,让种苗品质和产量大大增高。随着该公司运营的企业落户徐州贾汪,这项技术也被应用。
种苗是草莓产业链的源头,种苗的好坏牵动着整个草莓产业链的发展前景。从源头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是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草莓产业提档升级的一项具体举措。除了龙德盛农业科技研发中心,贾汪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进行种苗繁育的还有徐州安耕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目前两家企业对当地商品苗的品质提升作用明显。
“我们去年生产了10万株原原种苗,300万株原种苗。今年计划先繁育40万株原种苗。”刘立保介绍,他们将从组培、育苗、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精心谋划,在源头上助力贾汪草莓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创力”
依托产学研合作,云龙辖区科研院所徐州市农科院凭借项目突破,斩获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荣誉;借助体制机制创新,纳烯新材料研究院成功将国际领先的Mxene材料制备技术转化落地,预计第一年度收入超4000万元……
近年来,云龙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创载体建设提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招商引智赋能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云龙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谋今思远,建好高企“培育库”。云龙区创造性实施科技服务“3+1+1”工程,为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帮扶,实施科技企业提升计划,近年来新增科技中小型企业超300家、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目前全区在库培育科技型企业400余家,形成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的梯形培育模式。
务实笃行,用好发展“指挥棒”。云龙区将高质量打造创新平台载体作为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成功培育了徐州纳烯新材料研究院、江苏顺为绿色建科院等一批优秀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优质科技资源,全力打造云龙科技谷,预先谋划储备拟入驻云龙科技谷项目7项,目前龙巍电子封装测试项目、哈尔滨合展3D打印项目、纳烯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已签约,投资额超亿元。
奋楫争先,用对创新“杀手锏”。为高效率转化优质科技成果,有力提升企业核心创新能力,云龙围绕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突出人才实效,形成创新合力。近年来,先后新引进领军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个、社会事业领域紧缺专门人才20人、江苏省科技副总12人,建立校企联盟近20家,申报省、市科技项目50余项,促进高校和企业间互通互促,提升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
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
“未来五年,我司将以发展创新材料与安全技术为目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同时强化市场推广,力争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致力于把赛孚瑞科打造成高新材料的国内一流品牌。”接受采访时,徐州赛孚瑞科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带头人、90后博士李世航说。
位于江苏淮海科技城的赛孚瑞科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全海深高性能固体浮力材料、地下作业空间高效除尘技术装备、矿用高分子聚合材料等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以李世航团队为技术依托,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安全学院、材料学院,建成了完善的成果转化平台,开发固体浮力材料、矿用干式除尘器等多项核心创新产品。公司先后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获得“ 矿用干式除尘器”“一种矿用打钻孔口干式过滤除尘系统专利”等专利共20余项。
一直以来,泉山区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全市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定位,落地落实《泉山区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科创生态,全力发挥科技创新在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中动力引擎作用。2023年,泉山区将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突破产业链条关键技术、打造特色产业领军企业,大力支持中国矿业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景澜金刚石项目突破“卡脖子”技术和碳氢元研究院数字化装备生产,深化拓展与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联盟,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车间、从“书架”搬上“货架”。
聚力研发创新 澎湃“第一动力”
“一座基塔,1500个大大小小的角钢,人工分拣需要14个小时,未来仅需两个多小时。”这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徐州瑞马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正下大力气解决的一项生产难题,公司总工程师蒋庆飞说,目前,公司已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启动了角钢塔智能分拣自动化项目。产学研结合令企业发展如虎添翼。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自主研发是我们的底气。”去年2月成立的江苏国刃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当年营收就突破2000万元,达到了“规上”企业门槛。公司副总经理臧方方说,目前,江苏国刃与四川大学共同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与中国矿业大学材料学院王庆良教授联合成立了江苏钴锋新材料研究院,材料端的不断突破令企业所生产的工业刀具可以媲美国际高端品牌,实现了国产替代。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徐州经开区奋力建设长三角北翼最具竞争力现代产业园区的必然路径。
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式增长,徐州经开区持续聚焦科创平台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022年,徐州经开区7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21家企业上榜“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50强”;新建5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氪创新中心获批省级众创空间,获批省科技计划项目12项。
融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徐州经开区正积极创建国家细胞治疗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集芯半导体硅材料专研所,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引进双创人才、领军人才、专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三大计划”,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形成“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编辑:李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