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全球今头条!青春作帆 驶向未来

■编者按:


(资料图片)

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当前,全市广大优秀青年正在自己的岗位上锤炼本领、奋勇争先,期待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出新作为。值此之际,本报今日推出“青春奋斗故事荟”,激励引导广大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贡献青春的力量。

徐工集团技能大师杨长剑——

勇攀科技高峰

在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硕大的调试场上矗立着一个明黄色的钢铁“巨人”。这是地下连续墙施工专用设备,它通过更换不同类型的刀具即可在不同硬度地质中开挖,技术先进,施工精度及效率高,对环境影响和污染小,优势十分明显。

此前,双轮铣的关键核心零部件铣轮减速机大多依赖进口,其工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双轮铣整机可靠性的决定性指标。然而进口零件的周期长、成本高,更面临“卡脖子”的风险。为此,杨长剑及其团队迎难而上,以小搏大,提升了双轮铣整机质量可靠性。

研发刚开始,杨长剑和他的团队就遇到了麻烦:在铣轮减速机关键部件圆锥滚子轴承与机械密封装配调试中,大直径高精度的圆锥滚子轴承装配是一个棘手问题。“装配精度需要控制在2丝范围内,其难度可想而知。“杨长剑说。

遇到这种情况,杨长剑没有气馁。他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际装配相结合,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了理论计算经验公式,为后续相似问题的解决打下了理论基础。杨长剑说,“那时候我和同事们自主摸索,没图纸就自己边拆边画,没公式就边实践边计算,最终解决了问题。”

此外,对双轮铣可靠性至关重要的动态深水密封补偿装置也成为杨长剑及其团队研究的另一重要课题,他们通过市场调研和跟踪,搜集大量数据,对补偿装置的装配工艺做了大胆的尝试与实践,补偿装置的控制精度及一次性装配合格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两项技术难题的攻克为徐工双轮铣在80m以下超深、超硬及千分之一高精度地下连续墙施工提供了装配工艺保障和技术支撑,提升了国产双轮铣核心零部件的可靠性,维护了徐工双轮铣的品牌形象。

这几年,即便杨长剑和团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在追求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他们从未止步。

双轮铣减速机维修一直是国内双轮铣行业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国外进口来的双轮铣铣轮减速机质保时长是1000—2000小时,超过这个时长就会出现小故障,遇到这种情况,通常需要请德国的团队来维修,一次维修价格就是40多万。”杨长剑说,为攻克这一关键难题,他带领团队多次利用废旧减速机进行结构拆解、探究原理,对工量器具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同时,为了解不同地层、工况对减速机扭矩的影响,杨长剑多次深入市场一线收集设备运维数据并深入分析,经过多次实验、校准,杨长剑掌握了双轮铣减速机的维修技术,彻底打破了德国宝峨公司的技术垄断,并创造效益1400余万元。

“一次次的实践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唯有自立自强,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被‘卡脖子’。”杨长剑说。

2023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杨长剑表示,他最关注的是科技创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他相信,代表委员们为科技自立自强献言献策,必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发展。

邳州市土山镇华瑞家庭农场负责人贾强——

耕耘希望田野

2月27日,在邳州市土山镇华瑞家庭农场内,一台高科技激光平地仪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开展保墒复平工作,该农场负责人贾强和工人们正忙着为水稻的播种和育秧做前期准备工作。

忙碌之余,贾强十分关注2023年全国两会,他最关注的是“三农”问题。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贾强希望,有更多政策措施出台促进农民增收。

贾强通过标准化生产来提质增效,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以前育秧、平地、做畦、播种、压种、覆膜,工序多,还费时费力。现在我们全部采用流水线水稻基质育秧,可降低劳动成本。”他说,秧盘培育的秧苗可用于插秧机机械插苗,也就是说从育秧到插秧均可实现机械化,省时又省力。

去年,贾强还大力推广应用化肥减量增效种植新技术,简化水稻种植流程。“我们种植基地率先推广应用水稻侧深施肥一体化插秧技术。利用此项新技术进行栽插的田块,每亩水稻产量达到1480斤,同比每亩增产160斤,每亩节本增效达300元。贾强说,这项新技术,也激发了周边种粮大户的兴趣,纷纷前来观摩学习交流,起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他的农场种植规模达1300亩,年生产粮食300多万斤,集中规模育秧110亩,2022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

“虽然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让贾强永生难忘。

贾强告诉记者,2008年,他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毅然返乡当起了农民。2009年,他和父亲一道,牵头成立了邳州市土山镇炳华机插秧专业合作社。“我回来的时候刚刚20岁,像我身边的小伙伴和同学,他们还在享受着繁华都市带来的新鲜感,然后我在家里面已经是白天顶着烈日,晚上披星戴月地干活了。”

“农业这口饭,难吃得很!”贾强所说的“难”,指的是农业现代化设备短缺。2013年,贾强种植了300亩水稻,由于管理得当,水稻长得也好。就在他以为要喜获丰收的时候,连续一周阴雨天气的到来,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贾强说:“当时我们收了一半,剩下一半作物都倒在田间。收在家里的那一半也受阴雨天影响发霉发烂。那一年,原本盼望着的丰收年成了泡影。”

在这种情况下,贾强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农业机械化,减少外界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学习,贾强了解到农业机械化设备对于粮食种、收、存储等重要性。十多年来,他的农场从耕、种、管、收等各个环节发力,提升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从低效走向高效。“虽然还会遇到气候不稳定的时候,但是现在我们的设备已经能大大减少外界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给我们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增强了信心。”贾强说。

从贾强的家庭农场走出去,可以看到大片种植基地,这里已经是希望的田野。贾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最振奋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青年独有的蓬勃朝气,来到这片沾满泥土芬芳的广阔天地。而贾强也是经常给他们培训田间管理新技术,带领他们共同交流种植经验。

每年两会,“三农”问题都是热点,贾强和伙伴们所关注的农业农村的发展变化,都将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中不断出现,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绘出新蓝图。

“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回到农村奋斗,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贾强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在新征程中他也会带好头、做示范,在农业发展上带领合作社成员、回乡创业青年一起把现代农业发展得更好。

徐州边检站李颖——

当好国门 卫士

“每一条数据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关键线索”“面对海量数据,运用数据模型我们可以很快找到关键信息……”2月28日,在徐州边检站“李颖工作室”内,90后青年民警李颖正在给工作室成员进行业务授课。

李颖,现任徐州边检站执勤一队副队长。从警13年来,李颖始终奋战在基层一线,深耕后台核查领域,深化提炼多种技战法,潜心钻研打击跨境违法犯罪技战法,累计协助破获跨境违法案件40余起,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玉不琢,不成器,优异的工作成绩往往来源于超出常人的付出。

“科长,我想加入后台核查专班,想锻炼一下自己。”2015年,全国边检机关“小前台,大后台”机制正式运行,后台岗位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刚刚军校毕业的李颖主动报名加入专班。“刚开始接触这个工作,完全是摸石头过河。”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李颖的工作信条。为了尽快熟悉后台核查专业知识,李颖将勤务外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钻研。在外人看起来枯燥的后台核查工作,李颖却乐此不疲。

坚持多学、多看、多请教、多琢磨,在学习与实战中积累了大量的办案经验与查缉技巧,逐渐成为江苏边检大数据领域的“行家里手”。“数据核查工作长期隐于幕后,但是却发挥着服务查验、精准管控的前瞻作用。”

“这是我们团队在实战中总结出的适合中小型口岸的后台核查技战法……”2019年8月,在全省边检业务讲堂上,李颖向在场民警讲解经验战法。现场听众无不对这个年龄最小的授课人刮目相看。

“2019年9月,公安机关在侦办跨境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因为涉案团伙高层一直是负案在逃状态,公安机关找了很多天,用了很多办法一直找不到他的踪迹,案件就陷入了瓶颈。”李颖告诉记者,那天,正在值班的她收到协查请求。她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案件线索非常少,但她从其他涉案人员入手,一步步研判、一步步推导,最终仅用了不到6个小时就迅速锁定犯罪头目的藏身地,为警方将其缉拿归案并扩大战果提供关键性帮助。

不服输的钻研精神、扎实的业务素养,让李颖迅速成长为领导和战友心中的业务骨干。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2020年7月,徐州边检站决定成立全省首个以民警个人名字命名的后台核查专班——“李颖工作室”,当时还不满30岁的李颖成为该工作室的负责人。

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李颖深感责任重大,她将在实战中探索总结的后台核查技战法倾囊相授,充分发挥骨干“传帮带”的作用,带出一批批在后台核查岗位上独当一面的优秀“徒弟”。

盛会催人奋进,精神指引方向,全国两会召开在即,李颖说,国家政策会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老百姓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住房、就业、养老等民生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她也会像数据核查一样对会中一些重要表述和相关数据做详细记录和分析,她认为全国两会释放的国家政策信息跟年轻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全国两会,引领着举国上下拼搏奋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我将立足岗位实际,勇敢地迎接新使命,拥抱新征程。”

云龙区汉风街道昆仑社区党支部书记袁龙旭——

探索社区智慧治理

“社区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社区工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当前很多社区工作者并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理论知识。”云龙区汉风街道昆仑社区党支部书记袁龙旭期待,两会期间,代表委员能够多关注社会治理、社区服务质量提升,希望各级政府根据社区工作实际,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不断提升大家的工作能力,更好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更好服务基层人民群众。

社区服务是人民群众家门口的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生。提及社区治理,很多人的反应是社区治理还存在基层治理运转不畅、治理效能偏低等问题。虽然袁龙旭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是这几年,他带领昆仑社区在全国率先探索了社区治理“5G社区合伙人”体系,将60多家共建单位和企业资源凝聚起来,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社区义诊、结对帮扶等活动70余场,实现了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

“社区治理是有温度的,也是让群众得到好处的。”袁龙旭说,他所做的就是聚焦小区居民最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让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温和的性情、儒雅的外表,让人很难把这位90后与社区书记联系到一起。2015年,昆仑社区成立。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社区服务不成体系、社区资源短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程度不高。如何让拥有小区居民14000余人、商家企业400余家的社区运转流畅?从哪入手?如何解决?2019年年底,刚到昆仑社区任职的党支部书记袁龙旭每天都在思索这些问题。

“当时,我是一名社区治理领域的‘新手’,可以说完全没有什么经验可谈。但是,我告诉自己,‘知势’才能谋局,想要做好社区工作,必须多听、多问、多看、多想。”袁龙旭告诉记者,那时候,他每天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走街串巷,在小区里见人就聊、遇事就问,掌握第一手资料。

袁龙旭说,通过走访,他发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元和路、唐盛路污水外溢,这给绿地商务城的居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管网改造是关系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是与百姓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发展工程。如何改,资金从哪里来?我每天都和同事一起去居民家中征求意见建议。”袁龙旭说,走访并不是一帆风顺,遭白眼就做工作,改造方案不行就寻求相关部门支持帮着改,最终在2021年7月成功启动雨污管网改造工程。“社区自身的力量太小了,只有充分激发社会资源,才能‘借势登高’,让辖区居民最大程度地享受辖区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民生福利。”

道虽迩,不行不至。袁龙旭对社区治理的探索也表现在把党的全面领导深深植根于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我们着力推进党建网格化管理。”袁龙旭介绍,近年来,昆仑社区把支部建在网格上,形成了包括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在内的,能够调动党员、居民群众、辖区单位等各方力量的“一张网”,让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形成末端治理更精细的社区治理新局面。

如今,昆仑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社区居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党建红利”,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迅速提升。

青春逢盛会,奋进正当时。“作为一名在基层社区扎根的青年,我对两会充满了殷切的期盼。”袁龙旭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他将立足自身岗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居民生活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段小凡

标签: 补偿装置 家庭农场 农业生产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