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环球焦点!奋进的春天 | 江苏徐州:“大棚经济”种出乡村振兴好前景,跑好丰产增收富民“第一棒”

春寒料峭,江苏徐州各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种植户们抢农时、忙耕种,为新一年的丰产增收奋力跑好“第一棒”。


(资料图)

大棚作物生长不受季节限制,四季皆可“生金”。近年来,徐州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广泛运用大棚种植技术,蹚出了一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彩虹西瓜”

凭实力“出圈”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西瓜定植进入最佳时期。在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农业科普教育展示园温室大棚内,农户们忙着运苗、移栽、培土,新一批的“彩虹西瓜”将在这里生根、发芽、结果……尽管此时的黄淮大地还是春寒料峭,可温室大棚里却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我们定植的是‘彩虹西瓜’,这个品种的西瓜皮薄、甜度高、果肉鲜嫩,汁也比较多,吃起来口感香甜清爽,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西瓜’。去年还没等西瓜完全熟透,就被预订完了。”看着满棚的瓜苗,徐州港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刚对今年的丰产丰收充满了希望,“一口甜爽爆汁,两口香气四溢,三口无法忘怀……”

说起西瓜的事儿来,刘刚满脸笑意,“‘彩虹西瓜’是一种优质小西瓜,因其瓜瓤红橙相间,横切面带有隐约的花朵形状,纵切面似一道美丽的彩虹而得名。”

据了解,“彩虹西瓜”瓜皮特别薄,可食率在95%以上,其中瓜心含糖量高达13.9%,远远超过其他品种的西瓜,并伴有特殊的清香。

刘刚介绍,“彩虹西瓜”是2022年引进的新品种,当时系在徐州地区首次种植。在去年取得市场良好反响的基础上,今年,他们扩大了种植面积,2个大棚能收获1万多个西瓜。而这些“彩虹西瓜”专走精品高端路线,市场前景广阔。

小小的“彩虹西瓜”,不仅为种植户带来更多收益,也带动了乡邻共同致富。“在家门口就能工作,还能挣些零花钱。赚钱、顾家两不误,我非常满意。”正在大棚内干活的张后屯村村民张艳芹开心地说。

丰县首羡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张后屯村农业科普教育展示园的温室大棚是首羡镇发展特色种植业的一个缩影。该镇不断整合资源、多点发力,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经济”,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拓宽了群众“甜蜜致富路”。

白菊的“春天”

格外美丽

“准备盖膜喽!”2月21日,在沛县沛城街道任庄社区徐州东凌果蔬种植家庭农场大棚里,生产负责人於贺穿着胶靴、挽着袖口、拉着膜布,正小心翼翼地在泥土里“跋涉”,“两畦一块布,36米长,这可是菊花苗的‘被子’,得小心着嘞。”

“二月二,龙抬头”,东凌果蔬种植家庭农场新一年的白菊播种正式拉开序幕。“今天吃过早饭就来了,大家都说,选个好日子开播,能讨个好彩头。”家住任庄社区的孟姨是大棚里的新员工,她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在绿色尼龙绳“画”出的格子里插入菊花苗,“每个格子插一棵,别看现在苗这么小,等到6月份,就能采摘了。”孟姨话里满是期待。

“第一批播种6个棚,这几天就能完成。盖上膜布12天左右,待到苗子生了根,就能掀开了。”於贺说,随着灌溉技术进步,膜布下的菊花苗管理先进了许多。“埋在地下的管子里有水流,通过直立的一根根管子投入适量的肥料,就能混合成水肥,阀门一开,直接灌溉。”

“这些白菊,主要出口韩国和日本。”年近50岁的贾东玲是东凌果蔬种植家庭农场的主人,也是鲜切花种植、销售的行家里手。2010年,她的农场注册成立,流转土地300余亩,以鲜切菊花为主打产品,同时兼顾设施葡萄、大果樱桃种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里已经发展成集精品种植和鲜切花出口于一体的复合型家庭农场。“我还申请到了自营出口权,每年的鲜切花都供不应求。”

去年,150亩大棚收获了400余万支鲜菊。从种植到采摘,附近社区的200余个农户都参与其中,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从一毛五分钱一棵的菊花苗,到远销海外的几百万株色泽好、形状美、品种佳的白菊,这是家庭农场鲜切花种植的“春天”,也是贾东玲用小产业撬动大收益,托起的致富新希望。

小多肉

闯出“大世界”

2月14日,在睢宁县梁集镇花卉产业园,错落有致的数十栋连栋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尽管棚外寒气未消,棚内却温暖如春,成片的多肉萌态十足,长势正旺,与棚外的枯黄草地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也是梁集镇“三乡工程”产业示范园。

“2020年,通过和梁集镇的洽谈协商,我们决定在这里建立第二个多肉养殖基地。”卓殊现代农业(江苏)有限公司徐州养殖基地负责人王艾东告诉记者,他原来在扬州进行多肉植物特色种植,一直有扩大规模的想法,实地考察后,被梁集镇优惠的招引政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于是带着资金、技术和人才来到了这里。

梁集镇花卉产业园连栋温室大棚项目由梁集镇兴梁农业公司与卓殊现代农业(江苏)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梁之园花卉有限公司管理运营,一期占地35亩,大棚面积2万平方米,年产多肉800万株;二期占地115亩,大棚面积4万平方米,年产多肉1600万株。

“一期的大棚主要用于地苗养殖,经过9个月的养殖后,地苗搬运到二期进行穴盘养殖和打包发货。”王艾东一边忙着整理出货单,一边向记者介绍,“结合市场需求,我们采取线上零售+线下批发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多肉植物畅销全国各地。”据了解,该项目每年可生产多肉植物2400万株,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利润达600万元,年贡献扶贫收益112万元,带动农业公司增收近300万元。

每年的销售旺季,花卉产业园都会带动周围村民100余人就业增收。“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离家很远。两年前,花卉产业园建成后,我就来这里干活了。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后来工作,既能照顾家里,一天还能赚100元钱。”村民刘自贞熟练地养护着多肉植物。

除了多肉养殖外,这个“三乡工程”产业示范园还涵盖了草莓、葡萄等果蔬的种植和销售,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

生态小番茄

一斤卖到50元

种果不用土,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口感一致的小番茄,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邳州市戴圩街道绿色生态水果番茄项目基地,变成了现实。

进入半封闭高端智能温室大棚前,记者需要换上统一的白大褂,戴上头套,以减少外界环境的变化对水果番茄的生长造成影响。这里,红彤彤的水果番茄串形均匀,每个果实的大小基本一致。

邳州金水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程胜利介绍,“番茄试种区总共1万平方米,今年元旦前后,我们第一批水果番茄上市了,一斤能卖到50元。”

园区规划建设荷兰超级智慧温室、种质资源育种研发中心等功能模块,分三期建设,目前,番茄试种区已经投入使用,番茄育苗区、扩建种植区正在同步建设。一期项目规划10万平方米的种植面积,包括1万平方米的育苗区,13000平方米的综合功能区。

邳州金水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李鹏说:“传统种植,包括普通的温室、塑料棚,无法保证蔬菜、水果品种质量和口感的均一标准化,智慧温室可以满足农业产品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作为邳州市戴圩街道农业转型示范项目,水果番茄项目基地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理念,助力农业标准化生产,解决了传统温室大棚种植果实个头不均、口感不佳等问题,实现产量的最大化。

“我们以高透光散射的玻璃,使温室的光照更加充足,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实现冬季加温、夏季快速降温,使室内的温度、湿度更加稳定,维持相对适合番茄生长的环境。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确地将营养液输送到每一株番茄的根部。”程胜利说,项目一期能够解决约150人就业,二期三期全部建成以后,可以解决约500人就业问题。

今年以来,邳州市戴圩街道大力实施“三乡工程”,营造人才下乡、能人返乡和资本兴乡的浓厚氛围。戴圩街道将继续落实好“三乡工程”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镇域经济。

农技专家

进棚指导促增收

新沂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产业园内,一棵棵桃树上挂满粉色花朵。为做好大棚桃的春管工作,新沂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农技人员也来到这里,手把手向桃农传授种桃经验。

“现在的花期是最好的授粉阶段,授粉时间十天左右。上午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时授粉最佳,现在棚里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非常适宜桃子生长,能提高桃子的坐果率。”农技专家杨光边观察桃树边告诉农户。

入春以来,整田、浇水、施肥、剪枝、授粉等田间管理让桃农吴清保忙活起来,“桃子5月初就上市了,这段时间管理最为严格,要及时通风、升降棉被,开花授粉期间还要将人工授粉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结合,预计每亩收成在4000斤左右,如果上市卖18—20元钱一斤的话,收益是很可观的。”吴清保说。

温室大棚里,桃花花枝招展,设施大棚中,蔬菜也长势良好。走进新沂市瓦窑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蓝色天际下,一排排大棚井然有序。

农技人员仲崇俊告诉记者:“棚里的莴苣、架梅等蔬菜马上就要上市了,为了应对倒春寒,我们通过红外线加温灯为大棚取暖,现在棚内平均温度可以达到20℃左右。”

今年是农户房广东种植蔬菜的第17个年头。“像我们种植的架梅、豆角等,价格大约在6元一斤。今年行情不错,没有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再过50多天,这些菜就上市了,一个棚可以收2万多斤,14个大棚的话一共能卖160多万元。”房广东说。

新沂市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叶蔬菜、西红柿以及水蜜桃、葡萄和花卉苗木等,并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专家为农民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探索以“采摘体验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据统计,该市设施大棚种植面积已超20万亩,年亩均产值可超2万元。

每棚轮流采摘

每天都见收益

寒去春归,位于铜山区棠张镇位河村的温室大棚里,蔬菜长势正旺。眼下,村里的黄瓜大棚正迎来丰收,棚内一根根黄瓜挂满藤蔓,鲜嫩翠绿,分外喜人。

清晨6点,村里的种植大户王刚夫妇已来到自家大棚开始一天的劳作,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目前,我种了3棚黄瓜,每棚黄瓜产量在2万斤左右。大棚黄瓜的采摘周期较长,从2月份可以一直持续到7月份,带来的收入也比较可观。”王刚笑着说。

王刚是村里的种植能手,种了30多年菜的他对黄瓜培育信心十足。“采摘黄瓜的同时,要定期对黄瓜落蔓,让叶片均匀分布,使得黄瓜长势加强、结瓜期延长。”

王刚告诉记者,现在他每隔一天采摘一次黄瓜,每个棚轮流采摘,收下来的黄瓜直接卖给村里的农贸市场,每天都能见到收益。大棚设施的不断升级带来了丰收,也让一家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位河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是有名的蔬菜种植村。近年来,村里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设施蔬菜,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大棚种植的队伍,腰包越变越鼓,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位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大德介绍,村里现在种植设施蔬菜2850亩,其中,黄瓜种植近2000亩,成为特色。近些年,村里通过打造高标准大棚,发展设施农业,原先一个大棚年平均收入2万元,现在能有6万元左右。

设施大棚

助力富民强村

“今年我种了黄瓜和芸豆两种蔬菜,每个棚里能收入两到三万元。”2月22日,在贾汪区紫庄镇石庄村的一栋日光能温室设施蔬菜大棚内,正在采摘黄瓜的村民马在亮高兴地说。

马在亮今年49岁,从事蔬菜大棚种植已有14年,“每年能收入十多万元,不用东奔西跑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

采访当天,即使屋外温度较低,蔬菜大棚内新鲜的黄瓜挂满藤蔓,并未受到冷空气影响。“我们提前为蔬菜大棚盖上草帘,并且增添了一层保温膜,做到‘双保险’,能及时保暖。”马在亮说。

石庄村里像马在亮一样种植大棚蔬菜的村民还有很多。“有的承包村集体的现代设施蔬菜大棚,有的在自家地里种植大棚蔬菜,还有的联合起来成立农业合作社,集体闯市场。”石庄村党总支书记刘宾说,“村里过去主要种粮,2006年起,在村‘两委’的引导下,村民们到山东寿光取经,改为发展设施大棚蔬菜,才有了飞跃式的收入增长。”

如今,贾汪区大量乡村依靠发展设施蔬菜大棚促进富民强村。据了解,贾汪区蔬菜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3.5万亩,产量在35万吨,其中露地蔬菜面积9万亩,设施蔬菜4.5万亩。露地蔬菜以大蒜为主,约7.9万亩,设施蔬菜以番茄、茄子、辣椒、黄瓜、丝瓜、花椰菜等为主。

目前,贾汪区有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3家、部级园艺(蔬菜)作物标准园1家、省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1家、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3家、有机产品认证1家、绿色食品认证4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1家。

种出幸福感 叩开致富门

●记者手记

大棚之内,鲜切花香气扑鼻,西瓜苗郁郁葱葱,多肉植物“抱团”生长……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下,徐州不仅实现了果蔬花卉产品畅销,改善了区域环境气候,更吸引了城郊居民观光采摘。如今,徐州大棚种植户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钱挣。这一派“天寒人不闲、人人忙挣钱”的繁忙场景,让大家踏踏实实吃上了“产业饭”。

政策扶持劲头足。近年来,徐州在推进产业富民带动乡村振兴实践中,大力扶持特色种植产业,积极引进温室大棚项目,巧打季节差、时间差,推动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思维转变路子宽。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徐州积极引导农户转变观念,创造多样化的参与机会,激发农民们的参与意识。加大培育新农人的力度,千方百计为农村招揽人才,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有了优质大棚及优秀种植户的示范引领,徐州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种植基础等发展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为此,全市升级改造了多个农业景点设施,丰富了景区业态,塑造出一批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热地,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更好条件。

科技助力育好果。手里有技术,增收就有支柱。徐州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下派农技专家指导、外聘技术员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户找到最适合的种植模式,推动“大棚经济”提档升级,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大棚种植技术的成熟度和普及率,真正把农业科学技术“种”在生产一线。

统筹 张亚轩

本报记者 白雪 赵亚 郑思宇 通讯员 顾士力 马真 摄

编辑:孟祥

标签: 温室大棚 蔬菜大棚 万平方米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