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苗蓁 通讯员 孟梦
“一磕就碎的瓷器上怎么雕刻呢?”“精巧的泥塑是如何制成的?”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月10日下午,在泉山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操场上,一场生动趣味的非遗文化活动走进课后延时课堂:孩子们跟随非遗手艺人学“刻瓷”、鉴赏泥塑作品……营造出人人知非遗、人人爱非遗、人人承非遗的浓厚氛围。
刻瓷:以刀代笔绘世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瓷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只瓷盘上刻了虾!”“图案摸起来好有质感呀!”人物、山水、花草、百兽,同学们围绕在“瓷器上的丹青”——“刻瓷”的展台旁,兴奋地欣赏起各式图案。“刻瓷”非遗文化手工艺人王广明向同学们介绍,“刻瓷”作为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凡是能着于笔墨之物无不可“绣”于瓷器上,还能呈现“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独到效果。
王广明拿起小锤和特制刀具在烧制后的瓷盘上进行雕刻演示,一锤一刻间瓷雕轮廓渐显。一旁的小同学也像模像样地一手持刀、一手持锤,跟随老师的指导敲击出点、构结成线,在学习刀法中感受传统技艺。
泥塑:一团泥土塑出新“生命”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同学们奔到泥塑展台前,被色彩斑斓的萌兔泥塑吸引。该校德育主任丁筱靥介绍,制作泥塑通常需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泥坯,阴干、上底粉后再施彩绘。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多次出土早期的泥塑作品。泥塑的功用可分宗教和民俗两类……”同学们围在丁筱靥身边,仔细聆听泥塑的起源。“大家看,卧兔和立兔的造型捏法可不一样。”见不少孩子把小兔捧在手心赏玩,丁筱靥拿起兔塑像,讲解不同塑形的区别,激发了同学们对非遗文化技艺的浓厚兴趣。
让传统文化“溢”满校园
泉山经济开发区实验学校隶属求是教育集团,坐落于九里湖西侧,于2022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内设小学、初中,共66个班级。学校依托集团教育资源,秉承总校“以创启智 求是达新”的核心理念,全力打造特色课程体系,以集团智慧辐射引领,开创育人新格局,为擦亮“优教泉山”特色品牌贡献力量。
该校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活动为载体,健全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擦亮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金字招牌。该校执行校长熊永清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走入校园,能切实增强广大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自豪感、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