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世界微动态丨种番茄还得靠技术

本报记者 胡明慧


(相关资料图)

1月27日,在铜山区刘集镇郭桥村的两个暖棚内,几位工人在忙着采摘,村党支部书记赵中军一边帮忙一边跟工人攀谈:“今年的病虫害少,品质也好,正好赶上春节旺季,价格也能往上涨涨,这一季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这两棚4亩的番茄,是上年9月种下的,“就是想赶在春节前上市,比往常早种了一个月”。

不只是种植时间早了,跟去年最大的不同是,这一季的番茄种植,郭桥村从山东寿光专门聘了技术员来落地指导管理3个月。

一个技术员每个月得开资8000元,可村里这几年发展番茄特色种植以来,赵中军觉得,该交的技术学费就得交,“花在提升技术的每一笔钱,过几年再看,都是能产生双倍效益的”。

赵中军对于“发展特色种植还得靠技术”的深切认识,事实上全部来自于这几年村里为集体增收,建暖棚种番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亲身经历。

别看赵中军在村里任职时间不短,但之前却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植“小白”,“小时候就没干过啥农活儿,更别提有啥经验了。”

因为这个先天的“短板”,2019年村里要发展番茄特色种植时,借助外力是赵中军最先想到的一招。

“当时,村里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建起设施大棚。那之前,村里的土地大多是一家一户种植,种植的多是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一亩地的收入只有几百元。”赵中军告诉记者大棚建起来后,吸引了返乡创业者,承包大棚,种下了头一茬番茄。“棚内的土壤,全部进行了改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地头除草全都使用人工来干。种出来的番茄品质不错,价格也高,但人工成本折算下来,一亩地的收益并没有达到承包者的预期,只干了两年,原先的承包人便退租了。”

棚,建起来,闲下来,怎么能行?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赵中军硬着头皮顶上去。

2021年10月,郭桥村在这两个暖棚内种下了从西安选来的番茄苗,可因为夏天的一场暴雨, 设施大棚受淹,种下去的番茄没多久就出现了霉菌病。

“一棚的番茄,只一天的时间,就毁了半棚。”急得火烧火燎的赵中军,给远在寿光的技术员打电话,可远水想解近渴,必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后来,病害的问题解决了,但损失也不小。那一季的番茄因为品种好,口感不错,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到了10元一斤,所以,虽然受了病害,仍小有收益。” 这让赵中军深切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去年9月,这一茬番茄种下地时,赵中军从寿光聘来的技术员就同步到位了。

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棚内用的是喷水溶性的药剂,坚决不打农药,施的是生态环保的菌肥。被精心侍弄的番茄,这一次没有再遭病虫害,迎来了丰收季。

“亩产比去年提高了一倍,价格在地头也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算下来,这一季差不多能增收十几万元。”赵中军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等番茄下市了,他准备再在棚内种一茬茄子,再增加一茬收入。下半年再投资50万元,建两三个暖棚,“规模大了,就能常年留住技术员了,等到技术成熟了,我们准备自己育苗,这样一来,又能减少一笔支出,等于增收了”。

做大规模,赵中军还有一层考虑,“建大棚投资不少,咱们得做出点样子,让老百姓看到效果,才能跟着咱们一起干。带着村集体和村民们依靠特色种植一起富,老百姓日子才能越来越红火。”

记者手记

郭桥村特色种植之路,就像他们种植的番茄一样,酸中有甜,甜中有酸。

想做强特色产业不容易,这是无数个像郭桥一样的村集体,都有的共同感受。

在采访中,作为记者,更深切的感受是,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发展特色产业这条路上,许多村镇更多了一份坚持。

在坚持中挺过困难。

在坚持中寻找办法。

在坚持中赢来春天。

深究这份坚持的原因,我觉得更多的是缘自对乡村振兴的更高层级的认同和信心。

有时候,走向成功,必须经历几道槛。但只要相信走下去,成功就在眼前,那么,那些必经的沟槛有时候便不再那么难捱,闯就是了,干就完了。

有了信心,有了坚持,有了方法,有了思路,乡村振兴的路,必然能越走越宽。

标签: 兴致勃勃 大力发展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