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热点聚焦:前丁溜村“牛”起来

本报记者 于珑

初冬时节,沛县河口镇前丁溜村2000亩牛蒡陆续长出了叶子,村民们忙着进行田间管理。


【资料图】

“全村2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50多家,分散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高效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这是农业经济带动增收的重要途经。”前丁溜村党支部书记吕夫梅说。

早些年,前丁溜村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多年前,吕夫梅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到贫穷的前丁溜村,她一直坚信这里能过上好日子。

“前丁溜村拥有质地疏松、透气性强的黄潮土,非常适合根茎类植物生长,咱村位于苏皖两省交界,交通优势明显,如果产业做起来了,就不愁没有销路。”吕夫梅和村“两委”一起探索,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键要找到这方水土的价值。

十多年前,吕夫梅在外地销售苹果的时候,听说山东等地时兴种牛蒡,还能出口到国外。

这条市场信息让她如获至宝。2007年,作为新当选的村干部,她率先拿出7亩地,带头种植牛蒡,当年就迎来了大丰收。

吕夫梅的牛蒡“试验田”,让当地村民们精神为之一振,纷纷开始种植牛蒡。

刚开始几年,大家种植牛蒡却遇到了诸多问题。

“一是种植不连片;二是种植技术落后,品相差,缺乏竞争力;三是销路窄,价格上不去,农户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多少钱。”吕夫梅介绍说。

2008年,吕夫梅当选为前丁溜村党支部书记。为了解决这些种植牛蒡遇到的问题,吕夫梅带头注册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村“两委”带领群众建设了新型高效牛蒡产业基地。

为了整合土地,前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土地流转,流转土地达到800亩,建立股田制牛蒡产业示范基地2000亩,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以土地入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为拉长养生牛蒡产业链,近5年,村集体还相继开发了牛蒡宴、牛蒡酒、牛蒡饮料等20多个特色农业衍生产品。

前丁溜村是“河口镇航天牛蒡”育种基地,村“两委”决定以高品质牛蒡主动对接牛蒡出口企业。实施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施肥、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全力打造产业特色明显、规模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综合效益明显的牛蒡种植示范区。以“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稳定发展模式,农民鼓起了腰包,2021年人均纯收入2.65万元,村集体收入51.27万元。

“去年,咱们村的牛蒡年产量达到了6000吨,我们通过合作社和牛蒡出口企业福中福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出口合同,收取企业1分/斤的代办费,同时向农户收取0.5分/斤的费用。合作社给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吕夫梅说,加上河滩地出租、牛蒡加工场地租金,前丁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约有20万元,村集体主要开支用于村里的田间工程建设、合作社开支、环境整治、美丽乡村设施建设网、村庄亮化。

近年来,前丁溜村致力于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近日,第十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公布,前丁溜村榜上有名。

漫步在前丁溜村里,可以感受到这里特色田园乡村的可喜变化。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村民住宅多为1-2层院落,大部分保留原有风貌,青瓦、土墙、石子路,整体风格古朴自然,与环境协调融合。村里整合村内优势资源,道路全部硬化、亮化、绿化,游园、健身器材、活动广场、垃圾处理、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这几年,前丁溜村以‘红色暖人心、绿色造家园’为主题定位,高标准开展红色广场、秘密联络站、烈士故居等建设还原工作,以红色基地为载体,继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前丁溜特色。”吕夫梅说。

标签: 集体经济 村党支部书记

热门资讯

图片新闻

精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