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上,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一是要实行正向的激励机制;二是要开展环境风险分析。正向的激励机制包括财政贴息,扩大对金融对“碳中和”目标贷款的贴息;中央银行设立支持低碳转型专门的工具;再贷款,或者把绿色债券作为央行放款的合格抵押品;以及建立绿色担保和项目风险的补偿基金等。
肖钢提到,要从五个方面构建绿色金融政策的框架。
一是政府主导,在减碳这个问题上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很难的,所以政府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各个金融机构也要制定好规划,要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推进金融体制机制的改革。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虽然政府实现“双碳”目标要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在管理环境风险、气候风险和拓展金融机遇发展方面,要把它统筹起来。
三是加强金融创新,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四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绿色金融涉及绿色金融产品和标准、绿色数据库、碳排放交易、绿色评级、绿色认证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健全。
五是绿色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度非常重要,包括要强化市场主体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义务,包括未来要实施环境和气候信息强制披露。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在全球各国位居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超过了8100亿元,在全球位居第二。未来还要发展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
肖钢表示,未来还要培育个人投资者投资ESG的意识。“中国个人投资者数量庞大,怎么样普及金融知识,普及绿色金融教育,让广大个人投资者投资ESG产品,这个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过去投资一个金融产品,主要是分析风险和收益,这是一个二维的模式。未来可能要转向一个三维的模式,投资一个金融产品,不仅要看它的风险、收益,同时也要看它的ESG绩效,全面衡量。现在很多金融产品,正因为它是用于ESG,实际上它的收益是在增加的,两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肖钢表示,
此外,金融机构下一步应该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分析。肖钢称,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开展这项工作,未来怎么样运用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帮助金融机构决策者选择项目?环境风险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这些风险都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作为金融机构必须要增强识别监测环境风险的分析和预警的能力。
金融机构还要加强环境信息的披露,未来要从自愿性信息披露逐步转向强制性披露,要制定规则分步实施。同时要建立公共环境和气候数据平台,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的评级和认证,通过信息的披露,使得金融机构业务的透明度增加,投资的项目、支持的产品将来的碳排放量到底是多少,要追踪碳足迹。
肖钢还特别强调,防止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的问题,特别是要注意防止金融业“洗绿”,即以支持“双碳”目标为名,实际上不是干绿色的事情。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金融创新的监管协调,建立绿色金融分析监测预警机制,强化资金运用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